千年古鄄脱贫梦:书写在鲁西南大地上的时代答卷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志宁 张迪 菏泽报道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鄄城县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菏泽市鄄城县总人口93万人,农村人口7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659户、60617人,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目前,鄄城县累计减贫14.1万人,268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鄄城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立足精准脱贫方略,持续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创新基层实践,走出了一条鄄城特色脱贫路。
2020年3月7日,鄄城县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现场会,开在了地头
紧盯“黄河滩”,咬住“硬骨头”
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位于黄河下游的鄄城在黄河改道形成滩区的岁月里,面对黄河水患,更多的时候是顺从与无奈。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鄄城滩区村落的发展,“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是很多滩区村民的生活循环。而搬出滩区、新建家园,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滩区人长久以来的梦想。
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旧址,现已复垦(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村民迁建后的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三合村村台)(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20年9月29日,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三合村村台)爆竹声此起彼伏,至此,数万名滩区群众开始陆续搬进村台,彻底告别困住几代人的“水窝子”。新建成的三合村村台,一幢幢红砖白墙的二层建筑错落有致,每栋建筑都配着二十多平米的小院,房屋内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配置齐全。
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
“这是俺家的全家福,把它擦干净了挂新房里去,等过年人到齐了,在俺新家大门口再拍一张。”旧城镇王庄村村民张发财、宁素珍老两口一拿到钥匙,就小心翼翼地摘下挂在老屋上的全家福,拿上用床单包起的铺盖、被褥等,骑上电动车向村台驶去。“老家具都不要了,住新房、买新家具、过新生活。”张发财一口气说了三个“新” 字,话语间充满了幸福感。
“从记事起,俺们整村已经搬迁了三次,这一次搬迁后再也不怕大水了。”王庄村村支部书记郭保荣走在5.2米高的三合村村台上,眼角泛起泪花,这一刻,村民们已经期盼的太久。
“两个大型超市、两个创业车间、一个酒店的租金每年至少40万,全部归搬到三合村台社区集体所有,村民不用交物业费。”说起以后村里人的生活,郭保荣滔滔不绝,“全部搬到村台后,村民就近就业、孩子就近上学,照顾老人也方便,大伙心里都乐开了花。”
鄄城县旧城镇毛洼村的“岗子”(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村民陈百藏迁建后的新居(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鄄城县作为山东省黄河滩区迁建主战场之一,共涉及李进士堂镇、左营镇、旧城镇、董口镇4个镇,26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12949户、41493人。2017年,山东启动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通过实施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类工程。
鄄城县紧盯“黄河滩”,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截至目前,鄄城滩区易地扶贫搬迁、居民迁建试点和居民外迁三类项目全部完成搬迁,安置群众7228户、23599人。
鄄城县左营乡村民吴修德在安置区的家里
为切实让滩区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鄄城所有村台都配备标准卫生室、幼儿园、小学、创业车间等公共设施,让百姓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能享受全面、优质的社会服务。据悉,今后,鄄城将持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有机高效农业,配套建设创业车间,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全国首创扶贫车间模式,精准帮扶“私人订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近两年,鄄城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门路,在全国首创了“扶贫车间”模式,累计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就业点429个,让近1.7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既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让当地贫困群众“真实地摸到了脱贫的大门”。
鄄城县扶贫车间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鄄城县部分扶贫车间形成了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小车间到大产业的转变,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也带动了农民致富,为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产业基础。扶贫车间模式作为全国12个精准扶贫案例之一,被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参阅,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目前,鄄城县扶贫车间共429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带动就业1.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700余人。
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工作
只有激发贫困户活力,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鄄城县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出一条靶向治疗、精准施策的“一户一案”扶贫路子。根据每个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结合贫困群众的生活技能、生产经验、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帮扶。
鄄城县董口镇臧庄村村民臧章建就是受到帮扶的典型代表。4年前,臧章建是村里有名的“懒汉”,平常和患有癫痫病的弟弟相依为命,整天游手好闲,靠吃低保度日,生活十分拮据。臧庄村作为董口镇试点“一户一案”工作的第一个村庄。如何把臧章建“拿下”,镇党委和包村人员动了一大番脑筋。
经走访得知,臧章建本人之前有做豆腐的手艺,不过已荒废多年。包保人员经过多次走访,交心谈心,并拿出1300块钱扶贫资金,借给臧章建买专业设备。收到豆腐加工设备后,臧章建高兴地给镇政府签下了脱贫保证书。如今,臧章建每天起早贪黑做豆腐,豆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强。
全县通过发放生产工具等实物帮扶的达到3232户,每月收入1000余元,实现了精准帮扶的“私人订制”。
“乡镇有产业、村里有项目、户户有门路”
鄄城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依托现有产业,选准突破口,重点发展种植、加工、龙头企业、乡村旅游、电商等产业,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形成了“乡镇有产业、村里有项目、户户有门路”的脱贫路径,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雷泽湖畔的光伏产业
益客未来农场
2018年以来,鄄城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江苏益客集团入驻鄄城。该集团投资兴建的第一期养殖基地,日屠宰肉鸭量近10万只,16个鸭棚舍排列井然有序,尽管天气变暖,但是这里几乎闻不到传统养殖场的腥臭味,养殖场内一只只肉鸭,如同公司的发展,正在“跳跃式”成长着。据鄄城县益客集团宣传负责人介绍,平时的清理鸭棚、消毒、上鸭苗等这些零散活,也都承包给当地村民,每个月每个棚都用工5、6次,最多时用工人数高达100多人,其中有很多贫困户,人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
鄄城县郑营镇冯庄新村生态园
鄄城县彭楼镇王堂村华胥国际生态园
拥有43个高标准大棚的阎什镇苏集大棚基地,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产生收益162万元,全镇贫困户直接分红累计达121.97万元,实现了对该镇30个行政村的贫困户1691户3021人的全覆盖。同时每个大棚年均用工至少200人次,又可吸收当地贫困群众就业,有力推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
今朝犹可忆,明日更可期。从滩区迁建到“私人订制”,从扶贫车间到富民产业,一批批广大党员干部凝聚着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带着心系祖国繁荣富强的理想,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