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确定今年“三农”工作重点

··

  滨州确定今年“三农”工作重点
  争当农业高质高效的“引领者”、乡村宜居宜业的“示范者”、农民富裕富足的“先行者”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2月20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分析我市“三农”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做好今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

  今年,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努力建设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宜居宜业乡村,聚力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好日子”红起来。

  争当农业高质高效的“引领者”

  强化农业基础支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查乱占耕地建房、挖湖造景等“非农化”行为,以严查严控保障耕地数量。夯实基建支撑,持续大干大兴水利,统筹供水安全和抗旱防汛,实施平原水库增容改造和新建蓄调工程,启动“水亿方”(9800万方)鲁北水库规划建设;倡导精耕细作,完善配套设施,建设5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403万亩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长廊。强化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水肥药一体化、农业装备科技化,实施农业机械化“两全两高”示范创建工程,加快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由“设施化”加速向“数字化”转变;尤其加快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改革建设步伐,重组农业科学院,筹建海洋发展研究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资本参与,构建支撑滨州陆海农业发展的科创支撑体系。

  推动主体多元发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年内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大力推广邹平农业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智慧化管理的经验,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耕、种、防、收等全流程托管作业,将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鼓励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进一步统筹整合涉农项目、涉农资金,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培育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村,全力争创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抓好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农村创业带头人及其领办创办实体的扶持措施,在全市推广博兴县庞家镇建设乡镇联合社、无棣县海丰街道“智连乡村”平台等创新做法,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农村产业带头人。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以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质增效空间;注重强化农业产业“双招双引”,大力招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发展预冷、保鲜、冷冻、分级、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打造物流交易分拨中心,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加工、批量化流通、市场化交易。重点做到推动“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推动畜牧水产拉长产业链条,全力打造国家级优质畜牧和水产品基地;推动特色果蔬提质增效,做好产品提标、产值提升、产业提质“三提”文章。将充分开发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发展功能性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休闲方便食品,支持中裕“全产业链发展”,西王研发“功能食材”,香驰、三星加快“产品迭代”。着力开发中高端系列化肉牛精深加工产品,支持阳信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际(阳信)进境肉类智慧产业园;积极推动牧原、傲农等400万头生猪养殖屠宰一体化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标准化转型升级;推行肉禽立体养殖模式,提升屠宰分割生产水平,建立质量可控的冰鲜肉禽产品冷链供应体系,开发特色肉禽休闲和健康食品,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禽产品品牌;立足“虾贝虫藻”特色产业,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做强“滨州对虾”“生态盐田虾”“博兴对虾”等特色产品品牌,推动水产品向海洋保健品、海洋调味品、生物医药等延伸。今年新发展沾化冬枣设施大棚面积2万亩,品种改良1万亩,实现枣农增收10%以上;新发展、更新改良现代梨园1.5万亩,商品果率达到90%以上,梨农增收12%以上。

  争当乡村宜居宜业的“示范者”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先建设后拆迁”,把群众调查率、百姓支持率、社会满意率、问题解决率“四率”作为制定政策的“硬杠杠”,年内完成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抓好农村安置区建设,确保在建的10个安置区年内全部完工。启动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全市新建农村路200公里以上,提档升级400公里以上;年内创建1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100个市级以上示范村,完成1000个村的清洁提升任务。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廊道、黄河滩区生态治理、湿地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进一步完善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年内50%的村庄实现改厕规范升级。持续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农村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开展林水会战,创建一批市级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2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加快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确保社保、医保水平稳居全省前列,低保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加强基层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好特级教师岗、名师岗、高级职称比例向乡村倾斜等政策,“乡村温馨校园”达到50%以上,两年内代课教师全部化解完成。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以建设善治乡村为目标,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深化村级议事协商活动,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鼓励农村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议事协商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民事民管、民事民办”意识。提高乡村法治水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农村“全科大网格”治理效能,强化源头治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防范打击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建设平安乡村。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树立宣传新乡贤的典型,用美德感召带动村民和睦相处,培育良好村风民风。

  争当农民富裕富足的“先行者”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机制保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保持现有各项扶贫政策总体稳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抓项目资产,建立扶贫资产托管经营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不失管、不流失,持续发挥扶贫项目和扶贫资产效益,实现扶贫项目资产由带贫减贫向助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抓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对广大扶贫干部的关心关爱,抓好机构队伍总体稳定,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实施农民增收行动。围绕提高工资性收入、扶持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保障转移性收入,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精准落实惠农政策,抓好耕地地力保护、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落实,做到应补尽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快速成长,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向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以新技术、新服务、新渠道带动小农户共享收益;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用好农民身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年内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人以上。促进村集体增收,因村制宜发展林、牧、渔产业,促进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搭建农业融资平台,发挥农担公司、“鲁担惠农贷”等平台作用,用好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意向授信额度,积极解决涉农企业和农户资金难题。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通过土地互换、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民和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厚植乡村文化底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载体,引导农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改变思维模式,破除一年四季忙土地的“老把式”,通过搞育苗、种养、加工、电商、文旅、流通,实现农民、工人、科技工作者、工商企业主集于一身的转变。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确保全市文明达标村覆盖率突破92%;深入开展“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挖掘孙子文化、黄河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传承发扬;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办好具有滨州特色的农民丰收节,把农民群众的精气神提振起来。

责编:刘仕超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