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加油!

··

  回望走过的路,久久激荡在心怀的,总是那些穿越风雨、激流勇进的岁月。

  2020注定载入史册,不仅仅是因为病毒肆虐,而是疫情下勇毅前行、共克时艰的我们。

  随着山东各地和全国各大城市2020年经济数据陆续发布,烟台在全省全国的位置逐渐明晰。

  看省内,烟台占山东GDP的比重达到10.7%,较“十二五”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城市首位度再提升,和青岛、济南携手领跑山东;比全国,烟台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25强,位居地级市第7位,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烟台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大核心城市之一,承担着率先突破、领先发展的重任。这份2020成绩单,乃实至名归。

  冬去春归。正在举行的烟台两会,正全新擘画烟台未来五年,以及“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奋斗目标及路径。始终敢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烟台,又将如何塑造这座城市新的荣耀,值得期待。

  加油,烟台!

  01

  都在同一赛道,就看谁更拼了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20年全国各地都蛮拼的,烟台干得怎么样,外界很关注。

  2月2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内容显示:2020年烟台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16.4亿元,增长3.6%,同步山东GDP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烟台占山东GDP(73129.00亿元)的比重达到10.7%。超过10%的还有青岛和济南。这表明,烟台和青岛、济南携手领跑全省16地市经济发展,不愧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城市。

  纵向来看,烟台占全省GDP的比重,比“十二五”末占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显然,烟台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逐年放大,在全省的首位度稳步提升。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接续拼搏五年,烟台GDP较2010年翻一番,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前列。产业发展强劲。制造业形成了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纳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数量与青岛市并列全省第一位。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8000亿元,规模居山东首位。农产品出口额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居山东第一。创新活力迸发。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在抗疫情、促发展的当下,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但是,从自身所承担的国家战略使命和山东“三核”城市地位相比,烟台还不能满足于此。

  先看省内城市。烟台GDP总量位于全省第三位,要迎头赶上青岛和济南,还须加把劲。青岛全省领先。济南GDP首破万亿。

  放在全国坐标系。烟台2020年GDP总量保持全国大中城市25强,位居全国地级市第7位。常州、徐州排名紧随烟台之后,GDP相差分别为 11.1亿元和416亿元。追兵已然逼近。而且这两座城市同样确定了“十四五”时期GDP过万亿元的目标。

  大家都在努力奔跑,就看谁更快一步了。

  02

  关键是挺起工业“脊梁”

  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城市经济的“脊梁”。城市间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业的较量。

  常州是长三角地区老牌工业城市,正全力打造国际化工业智造名城,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5%,新兴制造业加快增长。

  徐州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之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兄弟城市青岛提出,“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五年,烟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位次前移、成功跨入GDP总量“万亿俱乐部”城市,关键也在工业。

  烟台,有这个家底。

  烟台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烟台从一座沉寂的滨海小城,一跃成为全国沿海发达城市,工业是强市之基。2010年烟台在山东率先跻身工业总产值“万亿”城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一直位居全省前列,被国务院授予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是全国首个地级市国家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基地。国之重器“蓝鲸1号”从这里游向南海,“一箭九星”从这里奔向太空。

  烟台,更有这个实力。

  衡量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0年烟台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8.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4.9、2.7个百分点,在不利疫情影响下,烟台工业依然表现出强有力的韧劲。

  工业要有规模,更要提质增效,关键是看企业挣不挣钱。2020年烟台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2.6%,总量居全省第2位,利润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5个、3个百分点,企业保持稳健发展步伐。

  新动能加快聚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代表一座城市的未来,2020年,烟台“四新”经济加快成长,占GDP比重达到31.5%,与青岛基本持平,高于全省30%的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预计突破50%,未来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

  一批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全面发力。省内首个、总投资168亿元的万华百万吨乙烯项目提前建成投产,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高端聚烯烃产品产业化。

  烟台传统优势汽车产业昂起“双龙头”。上汽通用东岳基地新一代别克运动型多功能车及变型车项目进入生产阶段,一汽吉林烟台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开工建设。

  烟台航空航天产业迎来历史性突破。东方航天港项目,“一箭九星”实现中国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实现了中国火箭“烟台造”,未来将培育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和应用等航天产业集群,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

  假以时日,这些单体投资过千亿、产业规模过千亿乃至超万亿的工业项目一旦全面起势,山东省内城市无人能比。

  烟台制造业的未来,不可限量!

  03

  让“三驾马车”跑起来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

  先来看投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组织《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受疫情“黑天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急剧下挫,从2019年的1.5万亿美元下降到8590亿美元,降幅达42%。

  而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日益显著的成果,成为外商投资“避风港”。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利用外资增长6.2%,规模创历史新高。

  外商有信心,真金白银“砸”过来。烟台成为有力佐证。2020年烟台实际使用外资22.8亿美元,增长17.6%,规模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日韩实际到位外资翻番增长,分别增长119.9%、412.2%,总量居全省首位。烟台作为山东对日对韩经贸合作“桥头堡”的地位稳不可破。

  抓投资必须理直气壮,但关键是精准,有效投资起到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增动能的关键作用。很显然,烟台牢牢抓住了这一点,去年“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6%,占全部投资的64.3%、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十四五”开局之年,烟台的投资力度更是空前。2021年烟台谋划了总投资1.2万亿元的重点项目,当年投资2100多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体量高居全省前列。万亿有效投资砸下去,必将带来烟台发展的加速度。

  再来看消费。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去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城市消费普遍受到较大冲击。烟台针对消费下滑形势,及时采取消费措施,市县两级发放4000万元惠民消费券,带动直接消费3.5亿元,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今年春节期间,烟台重点文旅项目芝罘仙境朝阳街主街、所城里十字大街开街,重构了业态布局,再现了古街风韵,引爆春节旅游,带动中心城市消费提档升级。

  面向“十四五”,烟台要加快补齐消费短板,充分释放城市消费活力,积极引入消费新业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最后看出口。外贸一直是烟台这座开放城市经济发展的最给力“马车”之一。烟台外贸为山东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因坐拥富士康烟台工业园、上汽通用东岳基地等多家外贸重磅企业,烟台外贸表现直接左右山东外贸的成绩单。

  去年受疫情叠加贸易摩擦影响,烟台外贸进出口1-2月下降,从下半年开始,烟台外贸进出口后程发力、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3243.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占全省的比重为14.7%,高于GDP占比4个百分点;比2019年增长11.6%,较全省、全国外贸整体增幅高4.1、9.7个百分点。烟台外贸对GDP的拉动作用凸显。

  烟台是开放型城市,越是开放城市越要讲开放,开放我们就是前沿,不开放就是末端。步入新发展阶段,烟台要更加系统谋划开放工作,在参与RCEP中抢占先机,着力构建起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打造面向日韩和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连通欧美的重要“桥头堡”。

  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一再证明:“三驾马车”跑起来,城市就冲起来了。烟台驾驽好“三驾马车”,就能实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未来可期,“十四五”已来。对烟台而言,这必将是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烟台有决心、有信心、有实力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征途上重塑新的光荣和梦想。

  奔跑吧,烟台!

责编:刘倩荣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