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数字乡村美丽图景可期
··
大数据赋能产业升级、新基建红利加速释放
聊城——数字乡村美丽图景可期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农产品价格监测可视化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看到两日内农产品价格的涨幅、跌幅,近30天农产品价格涨幅、跌幅排行榜,以及国内一些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农产品均价。”2月1日,在腾讯云(莘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行走在一楼展厅内,农业大数据、农业区块链……一组组智慧农业项目及相关产品映入眼帘。
新基建、网络直播……很多人曾经以为数字化、信息化离乡村很远,但其实数字经济早已在产业振兴、城乡融合等方面暗自发力,融入乡村产业发展的各个场景,也改变着农村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从4G到5G,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让乡村与城市无限接近。
数字乡村建设没有既定模式,先行者的探索,将提供借鉴参考。近日,记者来到省级信息化扶贫示范镇——临清市刘垓子镇一探究竟。
“小喇叭”形状的检查系统可以实时检测空气温、湿度,还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专家远程诊治。
产业变
农业生产实现数字化
自古以来,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粮食丰收还是歉收,全看是否风调雨顺。但在刘垓子镇的格润莱福农场,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一个“农业大脑”汇集了大棚内的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种植天数等各种数据,大幅提升了智慧农业的服务效率和质量,让农民基本告别“靠天吃饭”。
2月6日,走进格润莱福农场,彩椒的采收已接近尾声。“今年的产量还不错,产品大多卖到了潍坊和东北的一些城市。”农场负责人于保海说。
告别提心吊胆的日子,于保海起初还有点不习惯。“像是去年年底的极寒天气,要是在以往,我就得卷着铺盖在大棚边上的办公室住了,大半夜还得起来去大棚里查看情况;现在有了高科技,拿起手机就知道大棚里的情况。”于保海告诉记者,农场有90多个大棚,仅靠人力管理费时费力,而手机上的数据则更加精准、科学,用来指导生产,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打开于保海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大棚里的实时数据映入眼帘:红彩椒大棚,温度:25.3℃,湿度:78%……目前,农场一半的大棚里安装了智慧农业设备。
“目前,我市的一些智慧农场还处于智慧农业的初级阶段,相信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在5G的推动下,物联网、云计算等将推动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实现最佳的资源利用和最少的成本投入,达到农作物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智能化管理。”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市工业行业服务中心主任黄性利说。
生活变
电商扶贫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在聊城越来越多的村庄,信号塔和光纤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支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在农村开花结果。
“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今天我向大家着重介绍刘垓子镇的特产白仁……”2月6日,在刘垓子镇电商服务站,扶贫信息员王文静正熟练地直播。2016年,她在乡镇主街道上租了间店铺,做起了电商。“网络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可以带动农产品‘飞’出村庄。”王文静说。
新技术的驱动,为本地农特产品外销和消费扶贫打开了另一扇窗。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信息化助农工作,组建了一支1352人的信息员队伍,开展信息化扶贫专题培训,手把手指导农民利用各种平台进行产品交易,注册淘宝店铺进行直播带货。
扶贫信息员王文静以实际行动带动着身边的村民。左桥村村民王洪颜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孩子太小不能出门打工。经过培训,她学会了在淘宝做“集单”。
“现在,通过快手和淘宝平台,大家很认可刘垓子白仁等产品,尤其是在节假日,每场直播能接上千个订单。”王文静说。
临清市刘垓子镇扶贫信息员王文静正在直播带货。
村庄变
省定贫困村光纤全覆盖
2月6日中午,在刘垓子镇后李村,村里的五保户李祖臣从外面遛弯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看起了新闻节目。
“家里的有线电视信号是免费的,平时,我最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了解现在的惠民政策,看看别人是怎样脱贫的,很有意思。”聊起天来,李祖臣说得头头是道。
同样是在刘垓子镇,借助网络,广忠食品有限公司经理王凯将公司生产的花生米卖到了全国各地。“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以前我们这里的网络信号不是很稳定,上网速度慢,市里在我们镇实施信息化扶贫工程以后,网络明显通畅多了。”王凯告诉记者,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和不断优化的网络服务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数字经济在乡村地区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我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2016年以来,市工信局积极协调通信企业与贫困村对接,扩大光网覆盖,完成省定扶贫重点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676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00%完成4G信号覆盖,实现宽带、有线电视“村村通”及光纤全覆盖,固定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20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