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山东聊城这个村打着“灯笼”走上了致富路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侯晓 迟晨 廖伟 聊城报道

  在山东聊城东阿县一个小村庄里,春节期间,半数以上的乡亲都没有闲着,因为他们要赶制一批即将发往济南的订单。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东阿县高集镇徐庄村一探究竟。原来,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制作灯笼。

  村庄虽小,名声很大。没想到,这个不到60户仅有两百人口的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村子原来内有乾坤。因为,这里超过半数的村民都掌握一种老手艺,那就是铁丝编制技艺。追溯其历史,至今已超过100年,手艺已经传至第五代。

  今年76岁的老人徐金让便是铁丝编制技艺代表性人物。据徐金让讲述,铁丝编制技艺由祖祖辈辈相传而来,过去为了养家糊口,家家户户都做“笊篱”,做完拿到集市上卖,由于需求量很大,铁丝编制手艺成了全村赖以生计的手段。

  “过去俺们村算是好过的,后来慢慢不如以前了。”徐金让老人说,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大规模普及,铁丝手工编制技艺开始受到冲击,村里精壮劳动力逐渐放弃了赖以生存多年的行当,宁愿选择外出打工,老手艺的传承更无从谈起了。

  如何让沉寂已久的老手艺重换青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徐庄村。直到1997年一天,济南一家工艺品公司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徐庄村。这家公司主要做灯笼产业,需要大量半成品,徐庄村的手艺人正好符合这家公司的需求。

  就这样,沉睡了几十年的老手艺再次“拾捡”起来,由做“笊篱”转做“灯笼”。依靠着为各家工艺品公司提供半成品,徐庄村再现往日忙碌的景象,外出打工的村民重返家中,日子又红火起来。

  “我们有技术,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成品呢?”最早有这个想法的是徐庄铁丝编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朱士玉,他在云南大学毕业后在云南成立了自己的工艺品公司。后来,朱士玉返乡创业,号召乡亲们开始尝试做成品。

  朱士玉的尝试与现任徐庄村党支部书记、铁丝编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朱成华的想法不谋而合。以这家公司为“跳板”,徐庄灯笼的名气逐渐叫响,订单源源不断,不仅在国内各大展会出尽了风头,还远销至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你看这个灯笼,两个人配合,至少需要七天才能完成。”朱成华以一盏中等型号的灯笼举例说,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制作过程很复杂,技术含量相当高,经过装配、制托、盘梁、裱糊、着色、烘烤等诸多工序。更重要的是,纯手工作品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据朱成华介绍,自2019年开始,徐庄村才真正意义上“抱成团”,有活大家干,有钱大家赚。东阿县高集镇政府对徐庄铁丝编制灯笼项目也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在徐庄村规划建设了灯笼制作车间和灯笼展览馆。

  “俺村里自从做起灯笼,日子比以前更好过了。”朱成园过去曾是徐庄村的贫困户,平时靠种庄稼谋生,农闲时外出打工。自打村里做起灯笼产业,朱成园足不出户,在家靠编制灯笼每月就能挣三四千元工钱,还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据统计,去年一年,徐庄村依靠做灯笼,全村完成了100余万元收入。但对朱成华来说,这远远不够。据朱成华介绍,接下来,徐庄村将成立合作社,将灯笼产业打造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全力打造灯笼主题民俗村,充分挖掘灯笼文化,将“徐庄灯笼”打造成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责编:刘臣臣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