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谁来护佑婴幼儿远离激素的火坑?
··
海报评论员 熊苗
近日,一则关于婴幼儿健康的新闻引发持续关注。有博主爆料,一名5个月大的女婴因使用“嗳婴树”品牌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以下简称“抑菌霜”),变成重达22斤的“大头娃娃”,并有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症状。婴儿被诊断为因接触了外源性激素而患上库欣综合征。
目前,当地卫健部门已责令生产企业召回涉事产品,并对在检查现场查见的留样样品等进行取样留置,联系权威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而相关厂家则坚称自己的产品没问题,是家长为了流量在炒作。涉事产品到底是否如博主爆料含有高剂量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女婴的相关症状又是否由该产品引发,仍然需要等待官方的权威调查结果。但无论调查结果如何,抑菌霜等宝宝霜存在的问题再一次被暴露在公众面前,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是解决问题的一次有利契机。
其实,我们稍微梳理此前的报道就不难发现,打着“纯天然”旗号的抑菌霜等宝宝霜存在激素超标,是近两年来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而非今天才出现的新问题。
2018年,媒体就曾报道过一名40多天大的女婴因涂抹“紫娃牌紫草维肤膏”,到8个月大时出现高血糖、结石、面部像“充了气”一样等症状。经检验,产品含有超强效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2019年,自媒体“丁香妈妈”联合《中国消费者报》,将8款热销宝宝湿疹霜送至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有6款含有激素。2020年,此前被曝光的某网红宝宝霜再次被药品监督部门点名含有激素,距离上次被曝光不过半年多……
有调查机构预测,2021年中国0-3岁婴幼儿护理用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76亿元。在庞大的市场蛋糕诱惑下,很多“消”字号产品纷纷“跨界”生产、营销。按照相关规定,“消”字号属于卫生消毒用品,“妆”字号则是化妆品。国家对于这两类产品明确规定不得添加激素,也有明确不得加入的成分,更明确提出不能代替药物,不得宣传医疗作用。但在利益诱惑下,很多宝宝霜一边以“一瓶缓解宝宝湿痒”“缓解红点”等模糊性语言,打着“治疗湿疹”的擦边球,一边规避申请更严格的国药准字。
相比之下,消毒类产品不需要前置审批,只要企业能够提供相应部门出具的有关鉴定证书,就可以在相关部门申请批准生产,随后在工商部门办理营销批准手续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且“消”字号产品不强制要求产品披露所有的成分,这使得与“准”字号相比,“消”字号成了监管的盲区。目前市面上很多抑菌霜都是披着“消”字号或“妆”字号的马甲,以药品名义在出售。正在调查中的“益芙灵”抑菌霜也为“消”字号产品。
激素本身就是治疗很多皮肤病的必备药,为何在抑菌霜中成了过街老鼠?这是因为激素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按量规范使用。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让产品效果“立竿见影”,在“消”字号或“妆”字号产品中偷偷摸摸添加激素,甚至添加一些劣质的强效或者超强效激素,并且为了增加销量备注可“日常使用”。这种情况下,部分不明就里的家长把抑菌霜当成“护理神器”,最终害了孩子。
有网友也对女婴的家长提出质疑,认为家长挑选不当。然而,要求所有家长都具备准确的鉴别能力,既不现实,也不是消费者必须承担的责任。高昂的价格和母婴店号称“最好”的热情推销,容易让很多家长陷入“贵的就是好的”误区。而很多家长更是出于对激素的恐惧,选择了号称“纯天然”“无激素”的违法产品,不成想却掉入隐藏的陷阱。
但现状可能会倒逼家长学会基本的鉴别。这样,就能够从需求的源头上让这些违法产品失去市场,进而失去作恶的动力。而要从供给端发力,还需要对“消”字号准入和“消”字号产品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并加大生产和销售所有环节的违法成本。不论是打擦边球的生产厂家,还是只看利润不看产品质量的母婴店,一旦触碰红线,就应依法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