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种植面积880万亩、总产370万吨 2020年滨州粮食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

  新闻发布会现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滨州报道

  1月12日,滨州市“十三五”期间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召开。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基本形成了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发展新格局,探索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滨州模式”。2020年,滨州市粮食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种植面积880万亩、总产370万吨;行业内统计数果树面积达到71万亩、产量78万吨。

  强化粮食安全,筑牢产业融合发展根基

  滨州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重要农产品保产稳供。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880万亩,产量350万吨以上。突出稳产保供。粮食连年丰产丰收,2020年粮食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种植面积880万亩、总产370万吨,分别较上年提高0.28%、3%,省粮食稳定度考核得到满分,获1600万元奖励,列全省第一。注重优质高效。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在确保粮食安全情况下,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水果、蔬菜等多元化农产品供给充足,2020年,行业内统计数果树面积达到71万亩、产量78万吨,2020年沾化冬枣出口到了美国,并与粤港澳大湾区签了购销订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4.4万亩,总产235万吨。强化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高质量完成3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被省评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市。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推进10万亩标准化种子基地建设,良种覆盖率达到99%;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壤保育院”,构建土壤质量动态监测长效机制。突出绿色生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996万亩、水肥一体化18.7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1022.8万亩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7%,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22.7%、12.6%。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5297家,土地托管面积达1013万亩次。农产品的优质稳定发展为产业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础。

  强化政策支持,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制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采取了系列措施,统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台政策文件。推动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印发了《滨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工作方案,为滨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政策和组织保障。争取项目支持。“十三五”期间,滨州市共争取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资金4100万元;争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资金1870万元,补助农户和合作社建设初加工设施300余座;争取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资金3000万元;同时,积极协调省农担、金融、银行等部门加大对产业融合主体的信贷支持。开展示范引导。争取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3个,山东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3个,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创新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100强单位创建等,提高了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强化示范引领,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十三五期间,滨州市积极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引领示范好、服务能力强、利益联结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助推产业融合质量提升。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了以中裕为代表的小麦加工,以西王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以魏桥创业、愉悦家纺为代表的棉纺加工,以香驰为代表的大豆加工,以鸿安、亿利源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以渤海水产为代表的渔业加工等一大批优秀龙头企业集群,带动了全市90%以上的粮食、棉花、和畜禽进行加工转化增值,对于促进滨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中国糖都”、“中国玉米油城”、“中国第一牛县”等荣誉称号。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96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18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五位。2019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这一省级考核指标列全省第一位,获得单项冠军。激发新型主体活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迅速发展。十三五期间,滨州市积极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等经营活动,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社9049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287家,2020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5.18亿元,盈余总额6.07亿元。全市家庭农场达到2668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场155家。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面积达到31.2万亩。加强农民培训,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我们深入扎实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等高素质农民分层分类分模块按周期进行了培训,从2014年到目前共培训农民1.4万人,2020年完成高素质农民创业培训2311人,超出省目标任务25.6%,满意度均为满分评价,发展壮大了滨州市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强化平台建设,打造精品化三产融合载体

  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滨州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多方参与、农民受益”的思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滨城区、阳信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国家、省、市级产业园分别达到2个、2个、6个,累积获省级以上奖补资金3.1亿元,居全省第一,初步构建起了国家、省、市、县梯次发展的产业园融合发展载体。加快培育产业强镇。滨州市先后争取到沾化区下洼镇(冬枣)、无棣县西小王镇(棉花)和沾化区冯家镇(水产)3个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资金3000万元。2020年,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镇等7个乡镇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滨州市也同步开展了市级农业产业强镇认定,无棣县信阳镇等12个乡镇被认定为滨州市农业产业强镇,市、省、国家梯次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格局初步形成。着力推进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滨州市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引擎,按照“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要求,省、市、县三级联创,目前,3个省级示范区、7个市级示范区扎实推进、全面起势。滨城区杨柳雪、博兴县吕艺、惠民县麻店三个省级示范区顺利推进,市级财政投入6000万元,累计带动社会投入26.24亿元,共推动实施项目57个。在示范区内,立足三产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型业态,积极打造一区一业,一村一品,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创新搭建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新的路径。

  注重新业态发展,探索多样化产业融合模式

  加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2019年,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以来,共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家,其中34家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滨州市也被确定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资创新试点市,为滨州市农业集群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积极探索“休闲农业+文旅”“现代农业+互联网”等模式。立足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邹平水杏等传统优势特色果业,提出了果业“一带三片区”空间发展布局。制定出台了《滨州市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冬枣提质增效“五大突破”,指导建设10个精品示范园,引领现代“矮密、省力、优质、高效”智慧果园发展新理念。指导沾化、阳信成功举办赛果赛园大赛,开展休闲采摘,助推乡村旅游。实施“现代农业+互联网”开展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取得较好效益。注重品牌建设。坚持质量兴农,农产品竞争力整体提升。开展“食域滨州”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利用农民丰收节,制作宣传片在省、市电视台和北京西客站播放,在京东商城开设滨州精品馆,线上线下集中宣传推介,扩大滨州优质农产品影响力。所有县市区均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目前全市“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达到554个,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25个。注重城际合作,全面开拓市场。2019年以来,滨州市积极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先后组织滨州市4批12家优秀农业企业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截至目前,已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1家,加工企业5家,生产基地数量位居全省第3,加工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1。2020年11月,市农业农村局带领滨州市6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主体赴广东对接活动成果丰硕,共达成合作意向14项,签订合同6个,金额共计8000余万元。滨州特色农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这对提升滨州农产品的品牌效益推动农产品走出去具有深远意义。

责编:李金宗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