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丨影像的力量

··

一一第八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丝路亚洲”国际摄影季述评

在“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之际,第八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丝路亚洲”国际摄影季隆重开幕。展览以亚洲区域摄影艺术作品为主体,展现摄影艺术的前沿动态与学术成果,从“小孔成像”的摄影起源到摄影的东方向度解读,再到“丝路亚洲”的国际胸怀,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关注世界,更指向未来,着眼于摄影艺术的创新发展,成为文化友好交往的桥梁。

2020年12月22日,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丝路国家摄影组织国际联盟主席杨元惺,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组委会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共同为“丝路国家摄影组织国际联盟•亚洲国家交流与合作联盟”揭牌

一、开放:合作交流共赢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影像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光影艺术形式,具有文字传播所不具备的优势,影像艺术中镜头语言的运用,色彩与情绪的表达,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有力地激发出人们的想象与思考,成为时代艺术的标志性符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影展定位清晰明确。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自2006年创办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学术性、探索性、多元化和和国际化原则,得到国际摄影艺术联盟(FIAP)的国际认证,以及各国摄影组织及国内摄影界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并被文化部评为“国家重点优秀展览项目”。经过1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国际文化品牌。双年展从专业视角对摄影作品进行展示与评比,更借助展览举办学术论坛,出版学术作品,全面展现摄影艺术成果。展览已经成为集聚前沿学术成果,展现国际摄影艺术发展现状,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沟通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艺术盛会,对促进国家与区域间的合作对话、文化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元惺——来来往往(拍摄于乌克兰)

自第一届开始至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共有来自78个国家、200余个摄影组织的1200余位国外摄影家和63000多名国内摄影家选送作品参展。共收到国内外参展选送作品90万余件(组),其中入选、获奖及收录作品集作品共达12万余件(组)。累计发表论文、评论文章等90余篇,各大媒体宣传报道文章和评论达500余篇。前来参加双年展展览、论坛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国内外摄影家、理论家、策展人和参展作者累计达45000余人次。

王志平——普罗旺斯的芸芸众生(拍摄于普罗旺斯)

过往七届双年展共举办了500余项不同流派和类别的主题展、学术展、实验展、邀请展等(薇薇安·迈尔原作展、詹姆斯·纳切威原作展、寇德卡、梅耶尔、尤斯曼、张照堂等国内外大师作品展);双年展七届共举办各种国际论坛、讲座及学术活动达一百余场(项)。如墨子小孔成像国际学术研讨会、影子的影子——关于影像语言的越界对话、当代语境下的东方向度、影像国际互联峰会、影像实验的价值研讨会等。对影像与图像张力的探索、对新兴技术的把握与应用,使得视觉语言获得更多展现方式。专业性学术活动及成果的积累,为影像艺术的切实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在国际国内信息共享的条件下,符合共同价值追求的艺术创造也将蓬勃发展。

2020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获奖作品 《体育课》尤一博

过往七届摄影双年展以影像为媒介表达情感与思想,更以影像为线索回溯时代历程,展现国际视野中的丝路文明与美好愿景,诠释历史发展、合作进步的深刻主题,为艺术的跨区域交流发展创造了可能,为丝路国家间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也让世界通过影像了解中国、感知东方文明。

2020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获奖作品 《侗寨夜景》杨紫

二、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手段与数字技术的支撑,展现方式的多元,使影像成为与艺术融合最密切的元素。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画及数字合成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影像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技术与艺术交叉融合的特点,成为实现影像艺术创新的路径。影像艺术的传播需要依靠新型科技,以科技创新为面向,融入到文化产业,既不为高技术所困,又不丢失东方文化的本色。

2020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获奖作品《赶海》袁暄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既为艺术界提供新鲜创意与灵感,也能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素材与案例,更能丰富城市居民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城市的艺术与文化氛围,提升社会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社会文化及艺术鉴赏力,为社会美育事业贡献力量。继续培育和打造以国际摄影双年展为引领的文化品牌活动,促进和带动济南文化产业发展,将艺术展览与市场营销有机结合,带动与艺术相关包括文化、商业,旅游业在内的多企业协同发展是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与区域经济文化实现联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0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获奖作品《城市的律动》刘子昂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作为国际摄影艺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一端是深邃中华文化的艺术解码,一端是西方艺术与技术的抽象表达,需以包容之姿态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摄影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代表,源于西方盛行于西方,在东方智慧与审美盛行的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带来更多灵感与创造,为影像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东方语言的解读与再塑,为当代影像艺术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文化发展要厚积薄发也要勇于创新,向前要探索影像艺术的科技化与未来化,向后要精研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在坚持开放与提升本源文化体认的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惠怀杰《帝王将相下乡来》(拍摄于延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摄影艺术作品要充分集聚东方文化的思想性与智慧性,以优秀中华文化为给养,利用好摄影艺术这一有效媒介,充分利用摄影艺术的文化传播特点。借助济南国际摄影展这一良好艺术交流平台,掌握影像发展最新动态,汲取最新学术与技术成果,将国际化视野和艺术化表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相链接,为文化自信和文明发展积蓄力量。在一带一路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视野的国际影像这一判断标准也将让展览保持着独特的生命力,她将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并塑造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期待的影像世界,创造出更灿烂的未来。

纳加阔特 Megha Padudel(13岁, 尼泊尔)

三、责任:激发人文力量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策展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性与跨界性,以摄影为媒介,记录并反应全球化影响下的人类生活环境、生存状态的变化,更能唤醒人们对社会对自然的关注与责任,全面激发出人们对生命及生活的敬畏与热爱。

吴平关——选羊的藏族牧民(拍摄于甘肃夏河县)

每个时代都需要用我们的作品去传播思想、关注民生、直指时弊、抑恶扬善,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美国著名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说的:“摄影充其量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有时候一张照片或一组照片却能引发我们的责任意识”。所以尽管摄影本身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有时候一张照片却能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比如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和《希望工程》,引发了全社会对贫困儿童教育的高度关注,从而改变了中国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再如卢广拍摄的《艾滋病村》和《中国污染》系列照片,引起了官方和民间对艾滋病及环境污染的高度关注,从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焦波的《俺爹俺娘》是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一种倡导和赞扬,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信念。正是他们的那些作品对当下社会的教育、环境和道德的关注,才激发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杨元惺——我们的课堂(拍摄于埃塞俄比亚)

全球一体化带来信息与产品的过快更迭,对生态、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带来人们思想与心灵满足感的失准。应对高技术与信息化带来的情感落差感,需要借助恰当的艺术媒介。影像艺术具备多元艺术融合的展现力,具有文字与绘画所不具备的感染力。在全球疫情蔓延这一特殊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展览通过影像作品,传达出对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传递出家国情怀与人间大爱,传递出跨区域、跨民族的善意与关怀,以艺术的感染力治愈遭受疫情笼罩的世界人民,展示艺术展览的人文价值和责任担当。

雨中的欢乐 伊曼·班达拉 (17岁,斯里兰卡)

希望“第八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丝路亚洲’国际摄影季”能够为中国和世界摄影人创造一个影像记忆的高光时刻,携手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1至8届展览组委会主任)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