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脚步》第35期丨牛子:抗战老兵逐渐凋零,关爱行动正在持续……
··
记者:张玉升 窦永浩 见习记者:赵子周 剪辑:张玉升 赵子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牛子简介
1962年出生、生长于宁夏银川。深圳自由导演,摄影师。
1992年来到深圳,参与历年来深圳市委宣传部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拍摄的《阅读深圳》、《设计之都》、《钢琴之城》、《歌声中的深圳》( CCTV2009献礼片)、2015-2018深圳市外宣片以及深圳大学生运动会宣传片。曾荣获深圳市第四届青年影像节十年十佳导演。
执导、拍摄的抗战题材长纪录片《寻找少校》,获2008-2009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第三届“纪录·中国”银牌节目奖、2010年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最佳人气作品奖等,曾在凤凰卫视、cctv4频道以及黄河(北美)上海纪实频道播出,入选中国文化部对外交流影片,被译成十种文字。
其纪录片作品还有:《唐卡》《心象》《神贫的人民》等。
2020年12月5日,深圳,纪录片《寻找少校》观影会在越众产业园越读学园举行,数十位到场观众一起重温了这部多次获奖的纪录片,在观影后的分享会上,摄影师牛子发言时十分感慨,称他有七八年没有看过这部影片了,距离片子的拍摄时间也已经过去了十五六年,“片子里出现的多位老兵已经归队,过去我们努力地寻找历史,如今我们所做的事情也已经成为历史……”
我们对牛子的访谈,在观影会次日进行,他向我们分享了这部片子的拍摄经过,以及通过参与这部纪录片,策展推出《国家记忆》影像展,让更多的人关注抗战历史,参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行动……
多年来,牛子与众多志愿者一道走访看望了许多抗战老兵,忆及去到老兵家里,看到他们的境遇,以及老兵们被告知“您是国家英雄”而哇哇大哭的情形时,爽朗刚毅的牛子,禁不住潸然泪下……
1、《寻找少校》:流泪盲拍的最后一组镜头
“对于我来说,这部片子的每一个镜头都是让我刻骨铭心的。”
说起《寻找少校》的拍摄经过,距今已经过去十五六年的时间,但牛子还是记忆犹新。
《寻找少校》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遗忘和寻找的故事。从一幅意外发现的美军葬礼老照片开始,几位研究中国远征军的中国民间学者耗时三年,沿着当年远征军的反攻路线穿过怒江和高黎贡山,远赴美国国家档案馆,拜访老兵家庭,终于找到美军少校梅姆瑞在中国的埋骨之处,梅姆瑞少校于二战期间来华与中国军人携手抗战,于1944年5月牺牲于云南。他们还考证出远征军中一支代号“Y部队”的美军顾问团的前世今生……
纪录片的结尾,是这样一组镜头:
2005年夏天,在梅姆瑞少校牺牲61年后,梅姆瑞少校的两个女儿以及当年为梅姆瑞少校主持葬礼的斯多德上校的女儿珊,她们三人来到中国,站在父亲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举行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祭奠仪式。一同参加祭奠的,除了摄制组一行人,还有许多当地的居民,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束摄制组带来的康乃馨。
在祭奠仪式上,珊穿着白T恤,哽咽着轻声说道:“今天,孩子们来到这里,纪念埋葬在这里的父亲,他曾为这个美丽的国家和她美丽的人民而战。请求你从天堂注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你的爱,并将我们在这里结成的友谊,持续到永远。”
把她们三人送回国之后,摄制组一行人又来到腾冲国殇墓园,他们沿着长长的山道,走到山顶的远征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前,拿出自带的白酒,往塔前倒了半瓶。随后,每个人都跪下,在塔前恭敬地磕了个头……
这一组镜头,拍摄得特别真实而打动人,观众们观影至此纷纷落泪……
牛子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记录者,他当时不能参与纪录片两位主创人员章东磐和邓康延两位大哥的所作所为,他只能在旁边拿着机器拍摄,拍摄下那些感人的情景,“在拍这组镜头的时候,我几乎在盲拍,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
让牛子边流泪边拍摄的这一组镜头,是《寻找少校》拍摄的最后一组镜头,最后剪辑时,也被放到了片尾。
除了片尾的这一组镜头,牛子还分享了另一组镜头幕后的故事。
梅姆瑞少校的女儿芭芭拉,在没有被《寻找少校》摄制组找到之前,她在美国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神奇地出现过一头东方水牛,有一位老人赶着它缓缓向她走过来……
牛子说,在芭芭拉来到中国以后,走在云南的土地上,竟然神奇地再现了梦中的那一幕……
2、《国家记忆》:开启少为人知的一段抗战历史
牛子告诉我们,在2010年,他们在民间筹措到一笔资金,发起一个名为“把历史带回家”的行动,由他带领一支小分队,前往美国国家档案馆,历时两个多月,扫描带回来23000多张珍贵的老照片,以及超过100多个小时的原始影像记录……
这些老照片,由二战期间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在中缅印战区拍摄,这些老照片,打开了一段尘封了六十年的历史。
以往,凡是提到抗战历史上的美国人,人们总会想起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关于美国陆军直接参与中国抗战的历史,在相关文件中几乎没有记载。
其实,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在滇西战场上,曾经有一支规模庞大的美国陆军部队来华助战,这支美军部队有4000多人,代号为“Y”,由步兵、炮兵、工程技术人员和野战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他们被分配到中国军队的营一级编制,协助中国军队进行反攻。
滇西反攻一战,“Y”部队有14名将士把生命留在了中国的国土上……
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这座由云南省政府在抗战胜利后,为阵亡的远征军将士修建的国家公墓里,有一块复制墓碑如此记载着14名牺牲的美军将士:“在收复腾冲战役中,美军中尉夏伯尔等14名官兵壮烈牺牲,兹特立石以慰英灵”。
14名美军将士只留下了夏伯尔一个名字,后来,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被历史的长河冲刷得干干净净……
直到《寻找少校》摄制组的出现,由寻找梅姆瑞少校入手,最终引出了这一段在美国也少人问津的历史。
“存放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的那个文件夹,已经足足存放了60年,一直没人动过,二战时美国的主战场在太平洋、在欧洲,谁会关心你东方战场呢?”
牛子感慨地说,历史毕竟是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民伤亡数千万人,牵制了日本60%以上的兵力,最终打赢了东方主战场,“这一场战争中的若干历史细节,必须得让更多的世人知道……”
2011年5月21日,一场以远征军为题材的“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展”,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开幕。
之所以选择5月21日,是因为这一天是美军少校梅姆瑞忌辰67周年,“选择这一天作为开幕日,既是纪念,也是祭奠”。
牛子是这次大型爱国主义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在他看来,那次展览颇具历史意义,那是第一次公开展出国军正面抗战。展览展出了大量的中国远征军及盟军照片,全部由他们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其中绝大多数图片为全球首次公开……
展览带来空前的轰动,前去观展的人每天络绎不绝。
随后多年,他们还在腾冲、重庆、台北、杭州、太原、广州等城市陆续进行了展出。
2014年8月30日,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展出。2016年,展览永久落户云南昆明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3、潸然泪下:老兵得到尊严之后的那份荣耀
关注抗战历史,关爱抗战老兵。
牛子表示,由《寻找少校》纪录片开始,让抗战老兵这一群体进入更多国人的视野,继纪录片之后,深圳越众控股又牵头发起成立了老兵关爱基金,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和志愿者投身关爱抗战老兵公益行动……
多年以来,牛子与关爱抗战老兵基金的众多志愿者,深入国内多个省份的农村,对抗战老兵们进行走访和探望,众多老兵们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老兵们大部分生活在偏远的乡村,晚年的境遇之难,超乎想象,“他们在村里低着头过了大半生,当志愿者告诉他们,您是民族英雄的时候,老兵们往往会哇哇大哭,他会拉着志愿者的手,站在村口用最大的声音跟志愿者告别……”
牛子特别提到,在今年9月份,他们去走访老兵时,遇到一位102岁的老兵,老兵如今已经双目失明,当年曾领受过抗日名将薛岳亲笔签下的嘉奖状。
“北方那么冷的天,他在小屋里吃一碗不知道干了几天的冷饭,他拿着一个空勺在碗里晃了一下,以为挖到饭了,放到嘴里,其实勺子里啥也没有,他的嘴就这样来回不停地舔着空勺……”
目睹这一幕,牛子感慨地说,其实在那一刻他已经没有眼泪,此前他已经见识过太多太多的老兵,由于各种原因,在村里就这样艰难地走过了一辈子。
不过,回忆起老兵们被告知“您是民族英雄”,各自颤巍巍地拍着胸口,得到尊严之后的那份骄傲和荣耀,牛子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时间不等人,老兵们,在逐渐凋零。过去十余年来,已经有数千位老兵陆续归队。
牛子说,让人欣慰的是,通过多年来的整理和走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及志愿者没有忘记他们,正在尽着绵薄之力,继续关爱着健在的老兵……
存真存忆,敬往敬来。
就算他忘了他是谁,我们也要记住他是谁……
(访谈时间:2020年12月6日 访谈地点:深圳)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