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民政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2020-12-23 12:30:0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杨小禾 威海报道

  12月23日,威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民政事业有关情况,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威海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积极服务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擦亮“亲情民政、阳光民政、创新民政、高效民政”服务品牌。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民政事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

  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救助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低保纳入门槛、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标准、持续做好临时救助工作;社会救助网络不断健全,纵向上,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网。横向上,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36个成员单位责任。在此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现金融资产核对全覆盖,建立41类96项数据的精准比对机制,精准认定、精准救助;社会救助能力不断提升,率先实现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全覆盖,将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镇街。率先建立避免重复救助机制。加大特困供养保障力度。在全省率先集中收治特困对象中的重度精神病人;打造“海螺姑娘”分散特困供养服务品牌,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

  社会福利体系更加健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威海市各类养老机构达158家,各类养老床位总数3.5万余张,初步建立起市-区市-镇(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一体的12349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将服务项目扩展为生活服务类、生活咨询类、政府购买服务类和紧急救助四大类262项,目前平台加盟企业3300家,入网居民82万人,其中老年人66.5万人,日均受理各类居民来电2500余件;困境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保障工作提质增效,集中供养孤儿、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目前共保障困境儿童413人。将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提高,截至11月底,共保障困难残疾人9621人,重度残疾人29019人;福彩慈善工作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福利彩票累计销售27.12亿元。威海市各级慈善组织共接收款物价值7.19亿元,广泛开展了助医、助学、助老、助困、助残、赈灾等慈善活动,支出款物总值7.1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5万余人次。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全面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深入推进村(居)民自治,2018年初,威海市村、城市社区居委会全部完成了新一届“两委”换届。全面加强社区服务能力,配备社区工作者2247人。拓宽社区专职工作者发展通道,在全省率先全面落实3岗18级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威海市社会组织登记总量达到2180个,注销343家,撤销58家,市、区市、镇街、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和服务场所数量达到311个,覆盖率全省最高。连续四年组织开展公益创投,打造品牌公益项目171个。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总数达到6116个;社会工作有序开展,“十三五”期间,威海市共有60人获评威海和谐使者,16人入选齐鲁和谐使者,为全市符合条件的1038人次发放一次性社工考试奖励资金147.3万元。启动2020年度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公益创投活动,出资30万元实施12个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示范项目。

  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管理日益规范。深化殡葬改革,火化率连续30多年保持100%;出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每年举办公益性海葬活动,对选择海葬、树葬、壁葬和不留骨灰等葬法的逝者亲属,给予补助,年均补助2000余人。自2019年1月起,基本殡葬服务费免除对象覆盖范围由特定人群扩至所有户籍人员及驻威部队、外来务工等人员,殡葬服务费免除项目扩大到8个项目。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殡葬设施布局建设规划,目前市县两级全部建有公益性公墓;提高婚姻登记便捷程度,指导各区市取消13个婚姻收养登记中的证明事项,将涉外、涉港澳台居民及华侨婚姻登记权限下放至县级。自2020年8月1日,在威海市实行婚姻登记“市域通办”,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开展地名规范化建设,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建立了威海市地名普查数据库。“十三五”期间,对威海市区83条道路进行命名,对17条道路的起止点进行调整,对103个住宅小区进行命名。

  下一步,威海市民政系统将加快编制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坚决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社会事务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全面发展,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贡献民政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姚潇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