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脚步》第28期丨朱荣远:深圳再领新任务,继续做联通世界的多制式插线板

··

记者:张玉升 窦永浩 见习记者:赵子周 剪辑:张玉升 赵子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朱荣远 简介

  1962年出生,重庆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现为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991年来到深圳工作至今。1999年获评建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全国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筑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香港城市与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2007-2019)。

  相关业绩有: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部一等奖)、深圳罗湖旧城规划(东门商业步行街环境设计)(建设部一等奖)、新会市城市新城区中心详细规划(建设部二等奖)、深圳罗湖口岸及火车站地区综合规划设计、深圳中英街保护与发展规划、深圳华侨城地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建设部二等奖)、深圳湾填海区概念规划、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深圳福田区城中村综合调研及空间规划等等。

  “深圳,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窗和点灯的这么一个现象级的存在。”

  “深圳这座城市,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先行者,我把它比喻为中国现代化的‘深圳皮试’,这个皮试有很多种……”

  “联通就是深圳对于中国的价值,我们比喻前海是多制式的接线板,深圳未来将会继续尝试和探路中国与世界的对接和联通……”

  “开窗和点灯”、“现代化的先行者”、“深圳皮试”、“多制式接线板”……访谈朱荣远,听他阐述深圳过去和未来的定位和价值,资深规划师出身的他,可谓妙语金句迭出,听来甚是贴切。

  “今年习总书记来到深圳,又给予深圳一个特别任务,相信深圳未来还会不断创造出新的改变,承担这个国家价值观的一个风向标。”

  朱荣远如是看好深圳的未来。

  1、深圳新使命:由经济特区到社会特区

  从1991年至今,朱荣远在深圳工作和生活了近三十年,他首先跟我感叹:“很幸运,从年轻时大学毕业到现在,在我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的时间,包括我人生的最重要的时间,一直跟深圳这座城市和珠三角这个地区发生着紧密的关系。”

  在他看来,从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从袁庚创办蛇口工业区开始,深圳一直在以某种方式打通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四十年来的深圳,一直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窗和点灯的一个现象级的存在,正是通过深圳,让我们知道外边是怎么回事、中国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袁庚曾把蛇口工业区比喻成“改革试管”,四十年后,朱荣远则把深圳比喻成中国现代化的“深圳皮试”。

  “这个皮试有很多种,一个是外面的东西到深圳这里来,还有一个是我们内地的东西也到这里来,所以当年有一个观念叫‘内引外联”……”

  回看四十年前,深圳去掉各种主义,用经济的话题达成共识,国家用经济特区来做事,就这样联通了世界。四十年过去,“如今深圳的现代化程度,整个社会的整体性,在中国市场上应该是最好的,可能局部比不过广州、北京、上海,但是整个社会的总体氛围,包括可塑性都是最好的。”

  对于深圳的过去四十年,朱荣远给予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他又提出,后经济特区时代,深圳于国家的价值和使命,应该是社会特区,要在社会这个层面上多做一些工作。

  “经济好讲,社会这个话题宽泛得不得了,我们可以把社会聚焦到文明和国际化。中国和世界怎么去对话?在制度层面,如何找到一种能够握手、能够对接的东西出来?”

  朱荣远自问自答。在他看来,深圳在某些方面可以比经济再往前走一步,比如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享受的公共服务、全民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都可以有别的解释方式……

  “深圳有着自己独立的立法权,相比内地城市,深圳在法治建设这一块,应该要多一些尝试和创新。”

  他以深圳侨城东路和滨海大道交接处的断头桥为例,那里本来是要继续填海往海里延伸的,后来因为不再填海,就此留下。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划定生态保护线的城市,用法律的方式,对城市建设地区和生态保护体系进行了界定。原来在深圳,填海能获得土地,但是深圳湾由于有红树林保护区,由于海洋比较脆弱的生态,后来在滨海大道就不再填海……”

  朱荣远说,他曾建议深圳在那里做一个纪念碑,正式昭告世人:深圳不再填海。

  “其实那里就代表着深圳的生态观。”

  2、深圳新任务:继续做多制式的接线板

  关于深圳的作用和价值,朱荣远还有两句精彩的表达。

  第一句是,“深圳是一个种子地,就是育种的地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高产田,即便它是高产的,那也只是证明种子是对的。”

  在他看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仍然在为国家执行很多特别的一些任务,不断改变或者重新定义人们习惯的那些名词,不断创造出新的改变,“这就是这座城市特别的地方,它什么时候不干这事了,跟珠三角其他城市一样,就普通化了”。

  第二句是,“我们曾经研究过前海,我们把前海比喻成多制式的接线板,每个插口代表着一种主义或一种制度,无论你是欧洲的插头,还是英国的插头,还是中国的插头,还有别处的插头,没有关系,来到深圳这个接线板上都能找到对应的插口,这就体现出深圳独一无二的包容性……”

  由此出发,朱荣远说,他曾经用色谱解释过中国多个城市,“我说北京叫中华红,上海叫远东灰,香港是国际灰,广州是岭南灰,深圳则是代表现在中国的中国灰,灰色是介于各种颜色之间的一个包容性颜色……”

  如此妙论,让人耳目一新。

  朱荣远还分享,在接受我们访谈的前几天,他在线出席了一个由香港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论坛,论坛上,他有一段二十分钟的发言,主题是山高人为峰,分享了他个人关于城市规划或者城市设计的社会学思考。

  他提出,城市的发展,到底以什么为权重?深圳对于中国其他城市而言,还有什么价值?

  “比方说在城市里,存在人、空间、产业、经济、文化、政治等等很多要素,你的排序是什么样的?你排序的权重就决定了你的价值取向,你的价值取向就决定了你的空间为谁服务,是为经济服务还是为人服务,还是为形象服务……”

  朱荣远感慨:“接下来,深圳还将继续进行尝试,一边发展,一边应对与世界的对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国内城市作出示范。”

  3、深圳的柱础:城中村是城市丰富性的收纳仓

  “深圳的每一个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有它的社会价值,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城中村。”

  朱荣远表示,早在2005年,他们曾经对城中村做过一次非常深刻的研究,2006年,他先后发表过两篇论文,一篇是“中国城中村观察——2006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一篇是“表情复杂的中国城市化附生物——城中村——有关深圳市城中村调查研究的启示”。

  “那次研究,应该说是把城中村解剖透了,把它的好与坏、对与错或者历史的价值,我们都做了一次非常深的分析。”

  朱荣远回忆,当年去调研的时候,大家都在说握手楼没有光照、治安差等等,都以负面的信息为主,等到真正调研下来,他们发现负面的东西依然存在,但是让人看到更多积极方面的价值,“我们分析下来,还是正面的作用大,城中村的多样性反而给深圳带来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

  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朱荣远他们又得出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城中村其实是乡村文明在城市当中的最后坚持,乡村文明并不是说碰到城市它就消灭了,它也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乡村文明披上了城中村的外衣,在以这种方式延续着……”

  朱荣远总结说,“我们最后得出的结论很简单,城中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深圳这一栋大楼的柱础,所谓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的一种,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

  时至今日,深圳人口已过两千万,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至少有一半人曾经有过城中村的生活经历,城中村支撑了深圳的辉煌,它是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的一个特色存在。

  说到这里,朱荣远又打了一个比方,“城中村有点像深圳湾的湿地一样,它是一个潮间带,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因此它也成为城市丰富性的一个天然收纳仓”。

  朱荣远强调指出,城中村是深圳的一个特殊的空间现象、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当然也包含了政治现象在里面,“广东的城中村不是贫民窟,它背后的经济实力太强大了,而且有宗族、有血缘,还有原来乡村文明的那一套组织系统,和内地的是不一样的”。

  对于城中村的未来,朱表示,“未来有一天也许它会消失,但是那个时间会非常非常长,而且要找到它的替代品,如果找不到替代品,它会永远存在下去……”

  访谈最后,朱荣远继续冒出金句,“我们在为生活在一座城市里的所有人服务,我们是合法的变革者”。

  他形象地解释说:“我们规划专业的一个特点是设计未来,因为我们做未来,所以我们就要反思历史和当下,城市缺什么?有哪些做得不好?那我们要用对未来的设计来改变当下……”

  朱荣远进一步表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城市中的人,不是为我们自己,这不是我们有多高尚,而是这个职业的一个基本伦理”。

  为所有人服务,如此职业,善莫大焉,任重而道远。

  (访谈时间:2020年11月26日 访谈地点:深圳)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

责编:吕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