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 近鲁有光于岱岳
··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建筑,属于当地人民的独家记忆。建筑物任岁月流转终年矗立于此,记载着城市的沧海桑田、四季变化,印证着源远流长的城市文化。在聊城,有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谚:“东昌府,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此处古楼便指光岳楼,因其年代久远,所以人们也称它为“古楼”。12月6日,“六维玩儿聊城”聊城优质文旅产品采风团走进历史悠久的光岳楼,感受这座帝王楼阁的恢弘气势与深厚底蕴。
光岳楼从明清经民国战火与现代的我们相遇,几百年来,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光岳楼一直沉默地矗立在这座城市里,有着惊艳时光的模样,时光赋予光岳楼无限的传说,亦或许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今天,有幸亲身领略它伟岸的身姿与厚重的内涵。
据记载,光岳楼是用建造城池所剩余的木料所建,因此得名“余木楼”,又因这座楼阁建造之初是瞭敌遣兵和设鼓报时所用,所以也叫“鼓楼”。
光岳楼位于聊城古城的中央,为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光岳楼虽几经重修,其建筑构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遗物,许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风格。
该楼采用的是主体结构与附加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内以32根通天直上的内外槽柱构成楼的主体,外以一楼围廊和二楼平座构成楼的保护层。外层结构虽易损坏,也易维修更换。围廊和平座虽已重修多次,而主体结构却一直未动过。第二层以上中央是空井,前后内柱无法用梁穿越,因而采用了硕大抹角梁,井字梁,层层环绕叠架,前后左右搭连构结。通过木叠木、木扣木、木跨木、木连木,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而且楼的形体统一而有变化,有着许多微妙独到之处。四层檐口的处理各不相同。一层宏敞,二层低下,三层深远,四层舒展,整个形体避免了机械式斜切直线,使人感到高大而秀丽。
走进光岳楼,可以看到历代名人题写的匾、联、题、刻,舒同、启功、溥杰、郭沫若等许多名家先后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和楹联,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锺瑛”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也都极为珍贵。
施润章的“泰岱东来做翠屏”对光岳楼作了高度的评价,康熙皇帝曾将四次登楼,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曾经九过东昌、六次登楼,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走近光岳楼的二楼,便可看到“乾隆行宫”。过往的帝王将相多登此楼,文人学士更是如此,登临光岳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留下许多佳话,据《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记载,诗文数量已超百篇。
站在光岳楼上俯瞰古城,古韵悠悠的江北水城,如今依旧是繁华景象。漫步于古城的青石板路,时间仿佛慢了下来,这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亦没有喧嚣与浮躁,置身于此,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恢弘却古朴、简单却厚重,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岁月的痕迹,亦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心安处是吾乡”,于此,无需多言,沉默,感受岁月静好,古城似强大的磁场,吸引着置身其中的我们一步步去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而那座气势恢宏、终年屹立的高大建筑,更是值得我们走进它、走近它、感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