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临清时调:九腔十八调 总也忘不掉

··

  临清时调《撒大泼》演出剧照。主要讲述旧时女儿跟她母亲要婆家的故事,对话生动,既表现女儿出嫁的迫切愿望,又体现父母的不易。(资料图)

  今年4月,临清市文广新局开展“讲述临清记忆”系列保护传承工程,邀请临清时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子华讲述临清时调的发源、发展和传承。(资料图)

  大众网记者 侯晓

  和临清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临清时调的兴起和流行与大运河的兴盛密不可分。大运河的兴盛带来的是商业的繁荣,但凡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域,其曲艺文化亦是相当的丰富。临清时调,便是伴随运河而生的别有风味的音乐曲种。

  明清两代最流行

  临清时调,是山东西北部沿运河一带流行的时兴小曲的总称,临清时调伴随大运河的繁盛而生。明清两代,临清作为大运河繁华的码头,因漕运交通方便,成为重要的工商重镇,经济繁荣,许多南北时调小曲传入临清。在吸收这些时调小曲精华的基础上, 临清时调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曲调。

  尤其在清初、中期,漕运兴盛之时,粮船、官船、商船、客船楫帆林立,市井熙攘。水路的便利,使临清与各地交往密切。经济的繁荣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大量的戏曲、民歌等民间艺术都曾驻足于此,使临清成为明清两代民间音乐艺术的主要流传地区之一。

  临清时调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发展历史,当时称小贡,流传很广。清道光四年(1824年),临清小曲《下河调》就被华广生搜集入北方小调刻本《白雪遗音》一书。朱自清著《中国歌》一书,在引用冯式权先生所著的《北方小曲》和《北京音乐丛书》时,写道:“北京小曲源于临清“。

  最早为窑工演唱

  “九腔十八调,唱的老套套,从古唱到今,还是忘不掉,一辈传一辈,越唱越热闹。“在临清民间,流传这样的歌谣,足见临清时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临清著名编剧、临清时调传承人王子华老先生介绍,早年间,由烧砖瓦窑工所唱,俗称“窑调“。后来青楼女子多有传唱,也称“窑调“。

  据考证,临清时调与天津时调、济宁平调同源,因其在鲁北流行,形成了朴实、明快的艺术风格,突出了质朴鲜明音乐形象。临清时调的文词多以叙事为主体,内容以爱情故事、妇女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命运。旧社会,时调曾流入青楼,内容消极,不健康,多为靡靡之音。

  随着时代变迁,不少运河两岸艺人脱离青楼回归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 。当时民间艺人靠卖艺为生,小商贩用曲艺形式招引顾客。据介绍,1930年前后,临清当时有四位有名气的艺人,分别是陈玉山、李函林、徐宝富、巩风香。他们组成说唱班,在临清大明寺附近开办落子馆,这是临清时调的黄金时段。

  上世纪重新发掘

  随着旧中国时局的动乱、老艺人的逐渐老去,临清时调逐渐没落。由于临清时调长时间无职业演出,大部分曲牌、曲词遗失。据老艺人讲,曲目最多时有170余种,最少时只剩下十余种。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发掘继承民间说唱艺术,文艺工作者进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 。山东省音乐工作者编排了像《撒大泼》、《光棍夫妻》、《尼姑思凡》等优秀曲目,临清时调重新被发掘 ,重新产生影响力。

  另外,临清时调三次进京演出,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1956年4月,临清时调《撒大泼》剧组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曲艺观摩演出,并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专场演出,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人民画报》封面曾刊登演员阎王贞和汤贵荣的剧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播放《撒大泼》的录音。

  文化大革命期间,临清时调再次遭受动荡,不少曲艺演员被迫转行。1977年,临清再次成立曲艺队,讨论创作,研究发展新成员等,瞬间演员队伍发展到40多人,他们常年深入群众,再次形成一股时调热潮。多次遭遇低谷,多次从逆境翻身,足见临清时调强大的生存土壤。

  临清人至今传唱

  正如歌谣里所说,一辈传一辈,越唱越热闹。据介绍,临清时调的曲调与临清方言结合得恰到好处,听起来既像说话 ,又有明确的旋律,由于音乐结构和曲调形式比较简单,深受大众喜爱。至今,在临清民间,临清时调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大小型文艺演出中,都可以看到临清时调的演出剧目。

  临清时调涌现出大量优秀经典作品,包括《撒大泼》、《光棍夫妻》、《尼姑思凡》等,至今仍被传唱。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又有大量切合当下实际的具有现世意义的作品,比如现年81岁的老人王子华创作的《好一个临清城》。“好一个临清城,自古就有名。清清的运河水,船儿排成龙啊。“曲风清新,朗朗上口。

  近几年,临清市加大了临清时调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积极举 办各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活动,鼓励年轻人积极参加,通过民间歌手和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传艺,使新一代青年人接受并演唱临清时调,同时定期举办比赛,进行表彰和奖励 。加强临清时调的音乐教育,形成少年儿童从小热爱家乡音乐的良好氛围。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