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我身边的故事】袖珍小伙杨红山的养牛致富路

··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展现淄博一线脱贫攻坚纪实,讲好淄博扶贫故事,淄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大众网开展“脱贫攻坚·我身边的故事”专题报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记录撕掉贫困标签的历史瞬间,展现脱贫攻坚战线上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全力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引言

  他,身高只有1.2米,学过内画,修过手机,养过蝎子,但是一次次无疾而终,屡屡遭受生活打击。

  直到有一天,他买回几头牛。1头、2头……30几头,“哞哞”的牛叫声,唤醒了“袖珍人”杨红山的“脱贫致富”梦。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雪 邵鹏飞 张伟铭 通讯员 房玉波 淄博报道

  清晨,是杨红山最忙碌的时候,喂草料、喂水、打扫牛圈,从5点半一直忙活到8点。过了霜降的天气已经有了寒意,穿着短袖的杨红山头上却冒了汗。

  “吃得好,长得好。”看着牛舍里有劲地嚼着草料的小牛犊,杨红山抿嘴笑了,“数数,39头!”,话语里透出“骄傲”的滋味。

清晨打扫牛圈的杨红山

  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花西村,32岁的杨红山就是让大伙儿都竖起大拇指的养牛“能人”。而在几年前,他还是村民们口中的“袖珍人”“小矮人”。因自幼残疾,身高只有1.2米,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又无挣钱生计,杨红山成了高青县最早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一个念头:“我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是我脑子不笨,我能养活自己。”

  “牛就是我的命根子”

  “16岁的时候,扛着铺盖去威海学内画,上了拖拉机被他爹拦了下来,现在还念叨着呢。”在母亲庄翠香眼里,儿子从小胆大,也“爱折腾”。

  一开始,想要自力更生的杨红山在镇上支了个摊子给人维修手机。但是村里人口少,用手机的更少。加上村子离得县城近,大家不相信杨红山的小摊子,更愿到县城里的大店维修,杨红山的生意始终不见起色。就在杨红山发愁的时候,他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养蝎子发了家,杨红山心动了,照葫芦画瓢,跑到武汉去买蝎子,但自己没有技术,蝎子最后也没养成。“我还养过羊,可费了半天劲儿也没挣着钱。”杨红山说,那时候觉得人生没有方向。

  “到底怎样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想要脱贫致富,我一个四级残疾人能行吗?”屡次失败让他慢慢没了“折腾”的信心。就在杨红山想要放弃的时候,村里的扶贫干部们上门与杨红山促膝长谈,杨红山重拾信心,决定再搏一次。

傍晚时分,杨红山笑着摸起小牛犊

  不管咋样,总得争口气。

  2015年,杨红山看到一些农户养肉牛发了家,便想在自家院里养牛,因为先前有养殖经验,所以杨红山很快上手。“那时候穷,只能买便宜的小牛犊,一点点喂起来。”每天天不亮,杨红山就起床跑到隔壁村买牛奶,天冷,就用大衣裹怀里捂着,一路赶回家,天天一门心思地扑在牛身上。“争口气,以后,牛就是我的命根子。”杨红山说。

  “人家帮我一把,我一定干出个样来”

  养牛,是个技术活,也需要耐心。卖了长起来的小牛犊,杨红山心里终于有了底气。

  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杨红山用卖牛攒下的资金加上扶贫贷款,买来8头能繁育的母牛精心饲养,一年后,卖掉了繁育的部分小牛,收入3万余元。杨红山激动万分,因为他不仅兑现了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更是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胥志强和杨红山父子俩去看新牛舍的路上

  “红山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性格非常要强,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见他时,他跟我说,‘你们肯帮我,我一定好好干,干出个样来’。”高青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扶贫办主任胥志强吐露。说这话的时候,他正坐在杨红山家沙发上,把带来的苹果递给了杨红山6岁的儿子。“2019年初,组织上安排我帮扶杨红山,当看到红山的家庭处境后,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有‘志气’的年轻人,当做自己的亲弟弟来对待,尽我所能,帮助他。”

  对杨红山来说,搞肉牛养殖缺的还是资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胥志强开始找银行进行多方协调。2019年,15万元帮扶贷款申请下来了,杨红山赶紧拿着这笔帮扶贷款,和老乡结伴坐了一天火车赶往内蒙古,购进了20余头西门塔尔母牛,进行繁育改良。

  20余头牛犊,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饲养,在今年8月份全部出栏,杨红山净赚了10万余元。2020年开春,随着养牛数量增多,自家院子已不能满足养殖需求,杨红山又租下一块场地,请乡亲们帮忙建起了300平方容纳60头牛的新牛舍。

胥志强和杨红山一边看一边商议着下一步规划

  “从县畜牧局聘请专家,把牛场的专业化水平再提升一下。”“对,一步一步来。”……顺着小土坡,胥志强和杨红山来到了新牛舍,一边看一边商议,讨论着下一步怎么扩大规模。

  干净的棚子,此起彼伏的牛叫,堆在一旁的玉米秸秆,午后的阳光下,牛舍里黑、白、黄重叠相间的牛群格外惹眼。

  “有啥秘诀?就是吃苦,学习和坚持”

  说起来,杨红山也没想到,自己能在养牛这一行干得住,还因此摘掉了穷帽子。有人问他秘诀是啥?杨红山说,就是吃苦,学习和坚持。

杨红山记录打疫苗、配种的“特殊日历”

  在杨红山的屋子里,门后和床头都贴着一张硕大的白纸,“大黄牛,11月27日,2月8日;小花牛初次打苗,8月27日……”从2017年到2020年,杨红山用各种颜色的笔记录着牛的配种日期和打疫苗时间。

  “这么多牛,分得清吗?”“当然!在我这里,它们都有名。”牛一多,问题也会跟着多,打疫苗、配种都得考虑周全。杨红山说,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但是牛一病,自己就没了办法。“不怕自己生病,就怕牛生病!”

  有一天早晨,下起了瓢泼大雨,杨红山喂牛的时候,发现8头母牛都趴在地上懒得动,不吃也不喝,他意识到牛病了。他顾不上穿雨衣,冒雨去请兽医。矮小的身体在雨中跌倒了好几次,浑身滚满了泥。虽然兽医为这8头母牛打了针,但是,整整一天,牛还是不吃不喝。杨红山一直在牛舍焦急的守着,跟着牛不吃不喝。杨红山在牛舍又守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清晨发现8头母牛开始吃草了,他终于松了一口气,瘫倒在牛舍的墙角,他也病了,发起了高烧。

邻居们帮着杨红山修理制料机器

  “干养殖这一行,就得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现在网络发达了,我很多养牛的知识都是从网上学来的,连牛饲料也会从网上买了。”杨红山说,自己现在渐渐学会了利用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学习,加上日常实践,慢慢摸出了一些养牛门道。

杨红山打开学习养牛知识的微信群

  制料的机器坏了,招呼邻居一起动手修;有啥养牛的好点子,就在微信群里和大家分享;用药不明白,就上网找专家咨询……在杨红山面前,似乎所有的坎儿都能跨过去。一路走来,有过失败,也有过气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脱贫。

  欢快的音乐伴随着牛叫,就像杨红山拍的快手视频,养牛的日子磕磕绊绊,吵吵闹闹,但是有奔头有目标:“希望咱的牛舍早点实现自动化,多赚点钱,把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手记:

  扶贫先扶志,杨红山是位有“志气”的人,让身边的农户、帮扶的扶贫干部也备受鼓舞。我想,精准扶贫的意义,在杨红山这里,不仅仅给钱给物,而是给予信任和鼓励,“为了脱贫,干部群众一起干,一起努力”。

  身高一米二,四级残疾人,贫困户,在与杨红山相处的时候,你会完全忘记这些“标签”,忽略他的身高、长相,单单被一份生活干劲所折服。采访的过程中,稍不留神就会被麻利的他甩在后头,如果你不懂快手抖音,他便会打趣儿地“嘲笑”你一番,对于新东西地接受和学习,他可能比我们年轻人都强。在邻居黄安营眼里,这个比他小17岁的小老弟有着超出同辈的魄力和勇气。“去武汉、内蒙古、东北,大家佩服他,也愿意帮助他。”

  第一天采访结束时,天已经黑透,站在6岁的儿子身旁,杨红山摸了摸儿子的头,虽然牛舍离家不足百米,但这是一天下来父子难得的相处时刻。离开时,他在昏暗的路灯中朝我们挥了挥手,模糊的影子中,我突然觉得,杨红山只比儿子高半头的身体,如山一般高大。

  身体的残缺远远抵不过意志的强大,杨红山是个有“志气”的榜样,无论是脱贫致富还是跨过生活的坎儿,愿我们都能如他一般,“跨过大大小小的‘死海’,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

责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