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

  在世界战略格局和人类文明秩序重构中,文化的地位不断上升。文化能否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能否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位态文化?能否有效为世界人民供给主流文化消费品?能否为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文明共识理念?一定意义上这些都已成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尺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所谓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旨在强调以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强起来,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更多的贡献。

  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为全球有效治理贡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共识理念,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意,使中华民族自豪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大国竞争中,文化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仅对外能够表征自己、展示国家形象,对内是凝聚民心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的基础。在实践中,文化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呈现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它就是我们的“活法”和“说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需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享受,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的语境下,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从需求端引导大众消费的结构性升级,到生产端有效供给的市场灵验机制配置资源,促使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很多现象级的文艺作品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人民群众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消费的质量、品位和艺术品格以及审美风格的要求,更高更多样化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无论是高雅的文艺创作还是流行的大众文艺,都要求创作者和生产者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在不断满足差异化的多层次消费需求中使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文化发展既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更要强有力地促进人民精神力量的成长,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审美体验性,并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中不断丰富文化的新业态,使文化发展不断回归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本位。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导性产品与服务形态,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已成为满足大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因素。

  当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供给已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因此,文化发展要倡导精品意识,以文化精品的不断涌现和当代文化的经典化诉求,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胜利,同样是一种全民族的精神成长。比如,纪录片《落地生根》讲述的是云南怒江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通过修路致富摆脱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穷,还是一个民族尊严的养成和精神上的立起来,这种精神上自强不息的力量成长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人类历史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中,社会主导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只有在壮大主导文化的强力发展中,才能真正强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筋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共识。因此,契合时代语境和发展方位的变化,要把文化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在追求“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在世界舞台上高扬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使文化发展回归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种远景就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中,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它统一于促进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与人民精神力量增强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之火的引导和照耀,需要在文明意义上高扬人的价值,需要激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这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在精神上得以彰显的一个必然要求。

责编:杨霄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