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迹】一生为民,不忘信仰

2020-11-02 15:47:4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振铭 李钊明 威海报道

  初秋的阳光洒落而下,在水面映出粼粼波光。站在松山水库的岸边回身望去,一个淳朴自然的村庄依山而建,正与水库相对。这里,便是孕育了“开国少将”张玉华的文登区文登营镇张皮村。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原南京军区副政委、开国将军张玉华举起曾在抗战中被子弹打穿的右手,向党和人民敬上标准的军礼,这个画面让全国观众都为之动容。近日,记者来到张皮村,探访张玉华将军当年的红色故事。

  当年奋勇为革命

  “我叔叔是1916年出生,16岁出去念书,回来以后在村里的小学教了四年书。也就是在那时候,他加入了革命队伍。”张玉华的侄子张锡文告诉记者,入党时的张玉华只有19岁,正是血气方刚、渴望建功立业的年纪。“他当时在我们村小学教书,离村里比较近,所以经常回到村里进行党的宣传工作。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一般都是把宣传用的报纸紧贴在身上。宣传前也会做好准备,随时准备撤离。”

  入党后的张玉华对于革命工作非常的积极,参与战斗时总是满腔热血、身先士卒,指挥战役时也能从容应对、运筹帷幄,可以说是军政双能,很快成为了组织的骨干力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十余年的战火纷飞,张玉华屡建功勋。那枚打进腹部的子弹,始终留在他的身体里。张玉华先后荣获了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诸多荣誉,1964年晋升为少将。

  今朝荣膺归故乡

  “大概是雷神庙之战以后吧,他就跟着军队就离开了胶东,从此就没再回来。一直到建国以后,他才第一次回来。”说起叔叔张玉华当年的事,张锡文不禁感慨。

  “我们村以前的位置是在现在的松山水库那块,后来建国以后为了修建水库,我们就搬了出去。张玉华回来的时候想找自家的老房子,但是已经被淹在水库下面了。”78岁的孙佑春,是张皮村的老支书,与张玉华有过多次接触,老将军对故乡的思念和牵挂,让他印象深刻。“张玉华第一次回村的时候,我们村里挺落后的,什么电器都没有。他当时就把自己的收音机拿到了村里,放给大家听。这个收音机很长一段时间,是我们村最宝贵的东西。”

  救命恩情记心中

  不单是张皮村的村民,那些在战争年代帮助过张玉华的恩人,他也从未忘记。

  “当年,他在天福山参加起义后,为了逃避追捕,曾经在附近村子的村民家里躲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他参加革命离开文登,很多年都没有回过故乡,但对于这些帮他藏身的恩人,他始终记在心上。”张锡文回忆说,2013年,张玉华回到文登,特意给当年的恩人家中送去物品和钱款,表达自己多年来深埋在心中的感激之情。“哪怕当年的人都已经去世了,他也能找到他们的后代,把这份恩情还上。说来也奇怪,那些人叫什么名字,住在哪个村,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从来不忘。”

  捐赠资金馈村民

  尽管已经定居南京,但只要有机会,张玉华就会回到张皮村,对生活困难的村民尽力帮扶。1995年,张玉华为家乡捐款三万元,设立了“华华奖学基金”;1997年,他又捐赠了老伴去世的三万元抚恤费,设立了“振华奖学基金”。多年来,他还先后为家乡多所小学捐赠电视机、投影仪、书籍、篮球、排球等教学设备和体育用品。

  “17年春节的时候,我还收到了张玉华将军特意托人送来的过节费。虽然钱不多,但他的这份心意让我特别感动。”孙佑春说;“老将军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张玉华将军的帮助,始终铭记在张皮村村民们的心中。面对地形偏远,发展不利的局面,张皮村村民依靠苹果种植、土地流转等方式,充分开拓农村新经济,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今年,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张皮村将村委的两间屋子腾空,改建为张玉华将军的纪念馆。村委将借助纪念馆的修建,弘扬并发展张玉华将军的红色精神。老支书孙佑春说:“我们希望张玉华将军的精神,能在我们村一代代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程永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