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活“产业棋” 奏响“富民曲” 探访藏在山沟里的“诗酒田园”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苑文飒 聂堃 济南报道

  “我们这一代人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80岁的芦南村村民张诗广说起村里的变化,不禁喜上眉梢。关停石料厂,封山造林,栽下100多万颗树苗;村民住进楼,老年人领上村级养老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产品远销八方;村民家里通了燃气,装了电梯;村里搭起智慧大棚,建起田园综合体……从过去典型的自然灾害村、最穷的村,到如今名声在外的文明村、富裕村,历城区港沟街道芦南村用15年时间,实现了旧村变社区、农业变产业、村民变“股民”三大转变,这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比成绩更值得关注。

  荒山秃岭变绿水青山 15年村庄大变样

  过去在芦南村,人人都会一句顺口溜:荒山秃岭中满是放羊声,树稀无飞鸟滚石惊路人。地处历城区港沟街道最南端的芦南村,是辖区内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村民靠天吃饭,收入以外出打工、养殖、卖山货、采石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养殖牛羊导致村内污水横流、气味难闻,采石场、石灰窑污染严重;村庄无规划,房屋大多建在低洼处,每当遇到大雨天气,房屋极易遭遇冲淹、泥石流等灾害,直接危及部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4年,在外经商的贾虎平看到此番场景,决心回乡带领600多名乡亲致富。2005年,贾虎平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组建新一届村领导班子。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有了,村领导班子动作直指矛头:做好山水、土地两篇文章,留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芦南。

  村委会成立当天下午,便关停了村内5个采石场、1个石料厂和2个石灰窑。“采石头一天能挣好几百,明明有山凭啥不让开?”村里一时质疑声四起,贾虎平垫资38万用于经济补偿,抚平村民情绪。

  紧接着,芦南村出台禁止牛羊上山的规定。村委会到养殖户家里宣传禁牧的好处,对以养殖为生的老人按月发放生活补贴,一个月内取缔了38户养殖户。

  在此基础上,芦南村积极开展封山造林,通过连打三年山体绿化突击战和每年不间断补种,荒山绿化率超过80%。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15个拦水坝,为保护生态和农业灌溉创造了良好条件。

  “现在想想,当初的38万花的太值了。”贾虎平笃定地说。如今的芦南村,山顶松柏带帽,山腰红叶缠绕,山下果树满园,山底泉水荡漾,盎然生机洒满芦南大地。

  闲置土地变“诗酒田园” 产业奏响“富民曲”

  产业是农村“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土地却是制约芦南村发展的瓶颈。过去芦南村缺少规划,街巷狭窄,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8亩,村庄则占地200多亩,因倒塌无法居住的旧院落就有五六十座,白白浪费了土地资源。

  2010年,芦南村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获省政府批准立项。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芦南村建成5栋7层高的居民楼,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2013年,芦南村村民告别脏乱差的旧村,乔迁精装修的现代化楼房。

  通过拆除旧村,芦南村土地复垦新增土地127亩,获得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补助资金3810万元。这一项目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为全村统一流转土地、规划产业拓展了空间。同时,芦南村加快流转土地,推动农业产业化,2006年至2010年退耕还果500亩地,逐步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2013年,芦南村全体村民土地承包权入股成立“芦南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村里土地统一安排使用,山上实行分层种植,高处种树叶,梯田种果树,低处种花卉、有机农作物,逐步形成了集高科技农产品种植、果品采摘和花卉繁育观赏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林。

  在芦南村发展规划图上,清晰标示着双创科技孵化中心、智慧农业工厂、农业科技大观园、市民农园、生态循环果园等21项特色旅游项目。“厚植资源优势发展产业”,贾虎平以此为理念,结合现代田园产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流转3000多亩山地,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诗酒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前项目主体已建成,最快将于年底投入使用。” 贾虎平说,有了产业加持,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20万元。

  “要我富”变“我要富” 村民共享金山银山

  “想想15年前,山上的树稀稀拉拉,放羊一年下来,有的羊还掉秤,因为草不够吃。”2005年嫁进芦南村时,姜渭梅看着坑坑洼洼的土路,缺砖少瓦的村舍,心生委屈。“家里种的棒子、麦子,也就勉强养活一家五口,一年多出来的收入没几百块钱。”过去姜渭梅不好意思说自己嫁进了芦南村,但是现在她觉得,哪都不如村里好。

  在10月25日“芦南村第五届九九重阳老人节联欢会”上,身兼村妇联主席的姜渭梅作为村文化队的一员登台演出。“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我们才能这么开心地搞文艺。”姜渭梅说,闲暇时,她与四五十名中年妇女帮着村里采摘山楂,每月额外收入2000~3000元。

  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居有所乐,才能民心所向。芦南村积极探索创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党支部引领方向、组织群众,合作社切实保证村集体和村民利益,企业创造财富助力“三农”。2013年至今,“芦南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每年向全体村民每年分红发放300斤面粉、100斤大米,和2000元资源收益金。

  根据村里鳏寡孤独、老年人多的特点,芦南村修建了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60岁以上老人不再安排工作任务,75岁以上老人每天中午可到村幸福院免费就餐。芦南村还为全村60岁至80岁的老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2006年起,芦南村实行村民退休制度,60岁至70岁村民每月发放退休金200元,70岁至80岁村民每月发放300元,80岁至90岁村民每月发放400元,以此类推,养老金均由村集体支出。

  越发壮大的村集体引得不少雁归巢,一些芦南村的年轻人选择回乡扎根,有的创建起豆腐品牌,有的开起创意美术工作室。这样的创业意识,离不开村领导班子的思想带动和平台保障。

  “我们成立了‘芦南村人力资源部’,相当于企业和村民间的纽带,负责发放工资、安排就业、技术培训等,最大限度提高村民就业率,保障村民利益。”对于今后的发展,贾虎平说,将以田园综合体为契机,继续探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之路,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芦南样板。

责编:杨童童
审签:冯世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