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双型”城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达300家

··

  新闻发布会现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滨州报道

  10月19日,滨州市“双型”城市建设工程新闻发布会召开。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到2021年,滨州每所职业院校每年需培养1.3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到2022年,培育100家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3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3家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家以上,“瞪羚”企业达到40家以上;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高地”。滨州市“双型”城市建设共分解单项工作112项,其中12项任务已经完成,其余正按时间进度正常推进。

  会议指出,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等系列改革攻坚部署要求,充分激发全市校企合作的潜能、产教融合的效能、实业发展的动能,不断增创富强滨州建设的新引擎、新增长点,滨州市委决定实施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工程。滨州市委研究决定建设“双型”城市,主要基于落实上级有关精神的实际行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现实需要,推动富强滨州建设全面起势、整体成势的内在要求,赢得未来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等四个方面。

  会议明确了“双型”城市建设的四个目标,分别是人才培育体系逐步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水平明显提升以及实业立市成效显著增强。到2021年,每所职业院校至少设置2个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专业,每年培养1.3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到2022年,培育100家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3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3家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围绕“十强”产业,培育10个产教融合联盟,积极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家以上,“瞪羚”企业达到40家以上。“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实现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升级;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引领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高地”。

  为实现四个工作目标,主要安排确定了五项任务,分别是探索完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要素配置模式、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改革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成本降低模式、探索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模式和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优化产教融合发展布局,重点加快推进“五院十校N基地”建设;强化要素资源支撑,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率先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深入推进“引企入教”改革,大力实施“能工巧匠”进职校工程,大力推广魏桥模式、京博模式等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推行“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订单式培养模式,走“双元教育”之路。围绕全市“十强”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支持各类院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进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适配度。

  同时,挖掘“十强”产业比较优势,承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成果,构建原创(集成)研发-产品中试-应用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创新体系,探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科技园区、众创空间、中试基地,给予土地、资金配套等支持政策,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制度创新新高地、产业生态新高地、对外开放新高地、产教融合新高地、人才集聚新高地、营商环境新高地。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模式;推动政府、学校、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加速“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完善院校治理制度,重点是探索以国有资产入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模式,开展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学科专业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五权下放”。

  据了解,按照市委要求,市委改革办于9月中旬对全市“双型”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第一次集中调度。从调度情况来看,滨州市“双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取得了初步成效。滨州市“双型”城市建设共分解单项工作112项,其中12项任务已经完成,其余正按时间进度正常推进。

责编:李丽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