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特色村:东阿皋上村出了个民国大将军

··

  净觉寺内景。

  张怀芝家族墓地。

  张怀芝墓。

  文革期间被破坏后散落的石块。

  大众网记者 侯晓

  东阿刘集镇皋上村地处东阿县西南隅,紧邻南水北调河,西距阳谷县阿城镇不过八里。置身其中,绿树成荫,风光秀美,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来。不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浓烈的人文色彩和历史积淀。因为,这里有千年古寺净觉寺,民国时期还出了位大将军张怀芝。

  净觉寺地处皋上村中央南北向主干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05平方米,现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楼、钟鼓楼等,建筑布局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形式,全部用砖石筑砌而成,是聊城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石板路,青瓦房,走进净觉寺,还可以看到有僧人在诵经,一股超凡脱俗之感油然而来。关于净觉寺的始建年份,聊城史学界说法不一,因为考证难度较大,有的说始建于宋代,还有的说始建于唐代。不过,公认的说法是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民国九年(1920)时任山东省督军兼省长张怀芝重修,并将其改为义学。

  再说张怀芝,皋上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皋上村建村以来出过的唯一一位有名气和威望的大官,至今成为皋上村向外人炫耀的谈资。张怀芝是土生土长的东阿皋上村人,从地道的庄稼汉,到军队喂马的小卒,再到北洋军阀大将军,张怀芝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关于他的故事,聊城广泛流传。

  张怀芝尽管出身贫寒,但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父亲将他送到附近的私塾读书,仅仅过了四年,张怀芝便辍学回家务农,因为家里缺少男劳力,实在难以为继。家境贫寒,甚至都被亲戚看不起。其中,流传一个小故事。

  光绪六年,1880年,张怀芝刚好18岁,在黄河边挑泥挣钱。眼看就要过年,全家人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腊月二十八那天,张怀芝来到舅舅家借钱,他的舅舅分文未借,只给了张怀芝一碗黑豆。其实,按照当时的迷信说法,黑豆是驱鬼辟邪之物,舅舅的本意是尽快将张怀芝打发走。张怀芝后来明白,心里憋屈得很。

  从那时起,张怀芝便立志出人头地。过完年,他便外出闯荡。经老乡介绍,张怀芝来到天津。在天津,张怀芝报名从军,成了一名马夫,这是军队里地位最低的,不及做饭的伙夫。在喂马的七年时间,张怀芝一直在发奋学习,坐在马棚里研究《步兵操典》等军事书籍,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来得不早不晚,甚至有些小意外。据说,有一天,袁世凯骑马时,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一只脚套在马镫里,这匹马拖着袁世凯就跑。张怀芝手疾眼快,用脑袋和肩膀顶住狂奔的马,迫使马停了下来,救了袁世凯一命。这让袁世凯对张怀芝心怀感激,对其非常器重。

  光绪十六年,1890年,28岁的张怀芝被送到天津武备学堂学习炮兵科目。这是晚清培养新式陆军军官的著名学校,成为张怀芝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1895年张怀芝任左翼炮第三营过山炮队队官,到1915年10月兼属山东省长,一路走来,张怀芝历经战场的洗礼和官场的倾轧,完成了由一介马夫到大将军的蜕变。

  听说村里出了位大官,皋上村欢欣鼓舞。待到张怀芝衣锦还乡时,丝毫不改农民本色,没有官架子,不摆谱,不显摆,回乡做的第一件事儿便是建学校,让十里八乡的孩子们都有书读,这所学校便建在净觉寺内,同时,张怀芝捐资重修净觉寺。最后,张怀芝才考虑重修祖坟,并建起家族陵园。

  张怀芝的家族陵园如今仍在,只不过物是人非,几近破败,一方面,文革时期,陵园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另一方面,疏于管理和保护。张家陵园地处皋上村西南方向田间,几块树立的石碑清晰可见。据皋上村村干部裴元强介绍,张家陵园起初是个封闭的庭院,四周有围墙,还有正门,文革时期全遭打砸,现在的陵园已残缺不全。

  裴云强说,尽管破坏严重,每年还会有大量外地游客和史学界人士前来张怀芝家族陵园游赏和考古。尤其是张家陵园,当看到落败的景象,都感到很遗憾,建议尽快进行保护或者修复。裴云强也表示,皋上村作为传统古村落,旅游资源已经具备,村委会也正考虑在旅游方面做些大文章。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