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搞科研,与在国外没两样!”
··
招人忙是个幸福的烦恼。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即将挂牌成立,眼下,学院新班子正四处搜罗医学交叉领域的精英,连周末都在见人、面试中度过。虽然辛苦,但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搞科研,新引进高层次人才、院长于长斌对新学院充满信心:“在山一大搞科研,与在国外没两样!”
好水养大鱼,科研环境对于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诞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内外顶尖高校几乎都在优化科研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以此为目标,去年底,山一大在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划出一片“管理特区”,公开招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担任院长,试点实施理事会治理下的院长负责制。
新制度以“充分赋权”为核心。除了任命学院党委书记外,山一大不干预学院日常工作,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只在合同期限按照约定进行考核,学术带头人可以心无旁骛扑在科研上。在资金使用上采用“经费包干”,额度以下经费支出院长签字即可,额度以上交理事会审议通过,科研项目运转效率更高。
“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淡化科研行政色彩,营造‘海外高端人才没有陌生感’的科研环境,实现‘培育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多出一流成果’的目标。”山一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韩金祥说。
在他看来,由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多家单位合并组建的山一大,本身就是我省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和科教融合的产物,自2019年2月正式成立以来,全方位开展创新探索。瞄准全面提升医教研综合水平,打出了几记颇有力道的创新拳——
国际化。推行国际通行的课题组负责人(PI)制,以PI为核心,配套相对独立的学术、人事、财务权限,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截至目前,已签约组建PI团队18支,拟签约30余支。加大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2019年以来,共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34人,其中24人来自世界排名前200的高校。
平台化。投资1.5亿元购置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设备,配套3000万元的科研实验平台,由此打造成立的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科研团队实现拎包入住。10月底前,18支PI团队将全部入住。一期4层全部建成后将可同时容纳40支科研团队。
融合化。基于山一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独特架构,探索多种方式的融合发展路径。把附属省立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等直属附属医院优质师资集中整合,引上讲台,打造大内科、大外科等高水平学系;在医疗机构之间,山一大计划通过远程信息技术,打通全省40家附属医院,任何一家附院就诊,都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向外整合政府部门资源,与省医保局联合成立全国首个医疗保障学院。
体制机制的创新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干事创业的氛围愈发浓厚。1月21日,山一大史卫峰团队开始新冠病毒研究,除夕也没有离开实验室。受疫情影响无法叫外卖,团队成员们啃了一个多星期的饼干火腿肠。最终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顶级期刊,为证明新冠病毒的自然起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校院整合,管理组织架构的变动尤为复杂敏感,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调整,样样难度高、阻力大,搞不好,还容易激化矛盾,埋下“整而不合”“面合心不和”的隐患。在这方面,山一大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探索。
面对合并后的两套中层班子,山一大将全部中层岗位“推倒重来”——打破原有框架,全校范围公开竞聘中层。经过笔试、面试、民主推荐等程序层层选拔,参与竞聘的近500人中,207名新中层脱颖而出。
大循环的打通带来了更大范围内的血液交换,新的理念、资源、措施应用于新单位,激发出发展新活力。通过此次竞聘,山一大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徐民和附属省立医院儿科中医党总支书记曹铭锋,分别出任位于泰安的山一大第二附属医院的党委书记和院长。6月,新班子到位后立即开设知名专家泰安工作室,附属省立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大专家到泰安坐诊,既服务了当地患者,也带动了医院发展。今年6-8月份,医院手术台次增长12%,住院患者人数再创新高。
“组建成立之初,山一大提出建校10年进入全国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前十的目标,现在看来,我们有能力实现。”韩金祥拿出一份日前公布的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其中,山一大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三个学科位列全球前1%,综合排名列全国高校前100名,在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中排名第13位。“下一步,山一大将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更好地承担起培养高水平专业化医学人才、解决人类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使命责任,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更强的服务和支持。”韩金祥说。(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通讯员 许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