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师冯钢铭:四进巫山初心不改 教育扶贫功在千秋
··
2019年3月,冯钢铭在巫山县创业孵化基地主持乡村振兴沙龙
冯钢铭深入一线考察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邢晨 烟台报道
年过半百,穿越2000多公里,横跨大半个中国,为响应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山东省烟台农业学校教师,52岁的冯钢铭第四次奔赴巫山。作为烟台·巫山 “组团式”支教团领队,这位皮肤黝黑的山东汉子,用汗水、用真情、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在教育扶贫的路上播洒下无数希望的种子。他以支教为抓手,实现了教育、科技、创业三效合一,使支教成果遍地扎根。他以扶贫为导向,扶志、扶心、扶技协同发力,创新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巫山”“博士进巫山” “心理关爱进巫山”的三“进”巫山行动,让当地少年儿童和无数家庭受益。他是一位专家,更是一位教育扶贫的实践者,他将扎实的脚印留在了巴楚大地,他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奉献与智慧,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着山东力量。在今年教师节前夕,冯钢铭荣获山东“齐鲁最美教师”。
自古忠孝难两全 恪尽职守践初心
2019年9月10日,这是冯钢铭永生难忘的日子,“悲欣交集”是他那天最深刻的感受,也是他整个支教工作过程的一个缩影。
9月10日是教师节,也是冯钢铭的生日。当时正值巫山大旱,冯钢铭顾不上生日,早晨6点多,他就邀请烟台到巫山帮扶的企业领导到奉节县考察抗旱物资情况;中午2点,大家又饥肠辘辘、马不停蹄地赶到巫山县海拔1700米的高山乡镇红椿乡,探讨通过消费扶贫解决当地包菜滞销的问题,当一身疲惫返回巫山县城时已经是晚上10点,没想到当地的同事却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
“由于行程安排的特别满,中午我们在红椿每人点了一碗面条充饥,我给自己特别加了个荷包蛋,也算过了个生日,没想到这个举动被同行的扶贫企业领导看到,他悄悄打电话给我曾帮助过的企业负责人。当我回到巫山后,大家给我举行了一个特别温馨的生日会,这让我非常惊喜。”冯钢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很感动。“当天虽然很累,但红椿乡的滞销包菜被烟台企业高于地头价全部收购,解决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作为一名对口支援人员,我感到很欣慰,而这个意外的生日会,又让我感到很幸福。”正当冯钢铭沉浸在幸福之中时,一则电话则将他打入了深渊。
晚上12点多,冯钢铭接到家人的电话,年事已高、久病卧床的岳父突然病危,正送往医院抢救…… 11日凌晨3点,噩耗传来,老人已经去世了。怀着愧疚和思念,当时的冯钢铭恨不得立即飞回家人的身边,但那时,巫山机场还没有通航,他不得不从巫山坐汽车到万州,从万州再坐动车辗转到重庆,直到12日下午才能返回烟台。而为了等他,老人的遗体一直在殡仪馆里冷藏。刚刚处理完岳父的后事,9月18日,悲痛中的冯钢铭又接到巫山的工作任务,怀着对亲人特别是88岁的老母亲的牵挂,他再次启程返回巫山。
“冯教授太拼了”,这是许多人对冯钢铭的评价。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冯刚铭与同事们深入一线考察(资料图)
2018年初到巫山,冯钢铭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想要在教育上精准扶贫,就必须把自己变成巫山人。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当地的情况,冯钢铭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一线进行调研。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来自平原的冯钢铭不惧艰险,常常在山高路陡、崎岖湿滑的山区跋山涉水。他磨破了鞋子、磕破过膝盖、杵伤过手指、掉进过水田,常常凌晨一、两点还在工作。经过调研,冯钢铭提出了巫山教育扶贫的痛点:要切断贫穷的代际传播,先要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入手!
“巫山一共26个乡镇,我已经跑了25个,在调研中,我发现,巫山有65万人口,常住人口45万,有20万青壮年在外地打工。当地的留守问题和重组家庭问题很突出,巫山的希望在下一代,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无法憧憬更美好的明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时间很紧迫,不能浪费在巫山的每一天。”这是冯钢铭发自肺腑的话语,也是他自2018年至今始终践行的诺言。
知行合一精准施策 精耕细作扎根巴楚
教育扶贫,贵在扶志,只有通过教育让少年儿童的心志健全,树立自信,才能拓宽生命的广度。但如何才让孩子们迅速立志呢?这一点让冯钢铭辗转难眠。
经过与支教教师无数次探讨、调研后,冯钢铭认为,巫山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描写该地的古诗词就有六千多首;而作为山东来的支教教师,山东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更是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不正是当代巫山少年儿童最需要的吗?作为支教团领队和民盟烟台市委常委,冯钢铭的想法得到了烟台市教育局、民盟烟台市委和巫山县教体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研究,冯钢铭和同事们开始着手充分发扬山东儒家文化的精髓,发挥烟台市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重庆的红岩文化、山东的沂蒙文化、胶东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极具巴楚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2019年6月27日,在两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山海情缘传经典,助力巫山谱新篇”优秀传统文化进巫山活动正式启动。该行动为期两年,计划分三步走: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最终目标是推动建设一个本地化的机构,扎根巫山。目前,烟台市教育局已经先后选派了四名烟台的国学名师,为巫山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集体授课。与此同时,在巫山教委和各受援学校的支持下,支教团推动将国学经典教育引入课堂教学,支教老师主动担任国学教学任务,并着手开发《小学古诗词》等校本课程,大家利用课余教研,带动当地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国学课堂授课模式的研究。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家庭传承接力,支教团在冯钢铭的带领下还开展了家庭亲子共读活动,定期推荐经典诗词,名篇佳作,发动学生家长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营造浓郁的书香家庭氛围,让经典走入千家万户,滋养每一个心灵。目前,支教团正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已经着手联系山东的国学机构与巫山进行共建,让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在巫山扎根。
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巫山的少年儿童在文化中感受到了幸福,但在工作中,冯钢铭敏锐地发现,由于留守儿童和重组家庭问题突出,巫山的孩子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发生了多起少年儿童自杀事件。由于经常下基层,许多家长和冯钢铭成为了好朋友。支教以来,先后有四名家长因为孩子厌学、叛逆问题找到冯钢铭帮忙,而与这些“问题”孩子接触后,冯钢铭的心被一次次刺痛。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我经常为了开导他们,一聊就是很长时间,有时饭都顾不上吃。”冯钢铭为了让孩子走上正轨,苦口婆心,但他终究不是专业心理辅导师。为了找到破解之道,经过调研,冯钢铭惊讶地发现,巫山竟然没有一家心理咨询机构,更缺乏心理咨询的师资力量。这也触发和坚定了冯钢铭要开展“心理关爱”进巫山项目的决心。
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冯钢铭开始与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支教老师进行沟通,首先以点带面在有条件的受援学校筹建心理咨询室。2019年上半年,在冯钢铭的大力推动下,巫山在泰昌初中和大昌小学成功创办了“心语小屋”心理咨询室。与此同时,冯钢铭还引导支教老师通过《化解校园冲突》《相信我能行》《理解父母的心》《干预考试焦虑》等心理公开课、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组织留守儿童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信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建设帮扶。
想要开展好心理关爱工作,单凭支教教师远远不够。为了帮助巫山培养心理咨询的师资力量,冯钢铭同志还陪同巫山有意愿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前往山东济南、烟台等地考察学习。冯钢铭的努力感动了山东心理咨询界的朋友,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在冯钢铭的推荐下,2019年巫山教师有机会免费参加了山东心理咨询师烟台联盟举办的马孟骏焦点解决短程治疗(SFBT)工作坊,为巫山播下了心理关爱的“种子师资”。
2019年底,冯钢铭又成功促成烟台市芝罘区心康职业培训学校与巫山职业教育中心签署了校校《合作共建协议》,拟将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打造成一所区域性的心理咨询样板学校。2019年12月,山东心理咨询师烟台联盟主席于敬东教授和心理咨询专家杨林芝教授,自费来到巫山职教中心,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开展了四场公益活动。同时,烟台市芝罘区心康职业培训学校与巫山职业教育中心签署了《捐赠意向书》,目前正在筹建巫山首个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巫山县心康心理辅导中心,而这也将结束巫山县无心理咨询机构的历史。
“‘心理关爱进巫山’行动旨在通过烟台的‘造血式’帮扶,实现心理关爱活动的本地化,让心理关爱扎根巫山。通过烟台的技术支撑和社会资金协助,在巫山当地打造一所心理咨询的样板学校,创办首个本地化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帮扶开展本地心理咨询师的业务培训,形成本地的心理咨询师联盟,最终完善当地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冯钢铭的心里,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进巫山”还是“心理关爱进巫山”,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巫山种下教育的种子,这颗种子也许还很稚嫩,但它必须深深地扎根在巫山的泥土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巫山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育扶贫撬动产业扶贫 智力输血打造巫山样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冯钢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从根本上斩断巫山的穷根,实现教育脱贫。经过多年的调研与实践,冯钢铭认为想要解决巫山穷的问题,根本之路就是要在当地建立起成熟的产业集群。只有拥有了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吸引巫山的青年人回到家乡,而青年人回来了,留守儿童、重组家庭等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产业发展需要教育输入“智力”。为了探索教育扶贫带动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实现“智力输血”, 2018年下半年,冯钢铭首先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和重庆大学的博士专家,在支教点——巫山县创业孵化基地首次成立了博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的工作取得了烟巫两地领导和两地教育部门的认可。2019年8月又在烟台·巫山产业园双创中心正式筹建了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探讨科技扶贫的新模式。
在前期大量调研把脉的基础上,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食品加工专业的阎立江专家团队首先进行的是巫山脆李系列产品的研发。2019年9月,成功研发出巫山脆李酒系列的四款产品。2020年6月,在前期大量招商推介工作的基础上,冯钢铭陪同巫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及招商企业的领导赴烟台,进行投资考察。2020年7月,首批10吨巫山脆李运往烟台,由专家团队及烟台的果酒加工企业进行产品中试,以此来延伸巫山脆李的产业链,增加巫山脆李的附加值,从深层次解决残次果和滞销果的储存问题,为巫山脆李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冯钢铭在长期的调研中发现,巫山县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0%,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2019年7月以来,冯钢铭积极引进鲁东大学农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食用菌博士联合团队,先后四次对巫山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及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查和调研,“把脉”巫山野生食用菌资源情况及食用菌产业。目前,团队已采集大型真菌33种,其中珍稀野生食用菌16种,药用菌14种,并制作巫山野生食用菌图谱,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分清有毒菌、食用菌和药用菌。博士团队正计划从巫山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中筛选优良的种进行驯化栽培,形成巫山特色,进一步推动巫山发展林下仿野生食用菌产业,实现巫山产业转型升级。
冯钢铭在巫山创业孵化基地做企业管理培训讲座(资料图)
为了更好地发挥巫山独特的立体海拔气候优势及丰富的林下资源,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推向深入,2020年6月,冯钢铭与鲁东大学农学院程显好院长及食用菌博士团队负责人李维焕博士一起,陪同巫山工业园区管委会及相关乡镇领导,赴威海乳山鑫宝食用菌有限公司和威海杉林农场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示范点考察。同月,邀请了食用菌博士团队的李维焕、王建瑞两位博士来巫山,由冯钢铭同志个人出资5000元,在巫山县笃坪乡和抱龙乡建立了林下仿野生食用菌栽培示范点,开展林下仿野生栽培褐灵菇实验,并取得成功。经测算,出菇周期1个月左右,可采收3潮菇,每亩可为农民增收25000元左右。在此基础上,食用菌博士团队又为巫山引入了新的菌种资源,正在进行更多的品种栽培试验。此举将通过短、中、长期经济回收搭配,拓展巫山县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前期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基础上,2020年6月,经过多方努力,鲁东大学与巫山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署《鲁东大学-巫山县人民政府合作协议书》。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的启动,将更多巫山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科技和人才从烟台引入巫山、扎根巫山。
2020年7月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视察了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胡春华在听取了冯钢铭及驻站博士专家的汇报后,对工作站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扶志到扶心再到扶智,冯钢铭在教育扶贫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扎实有力。烟台与巫山相距千山万水,但对教育的执着,对扶贫的梦想,对人民的承诺,让冯钢铭一次次冲破艰难险阻,始终践行着他对巴楚大地的铮铮誓言。“我不想种草花,我只想种果树。”这是冯钢铭最常说的话语。在这位支教人的心中,教育扶贫犹如种果树,它虽然不能马上开花结果,甚至付出的汗水与心血不被外人所知,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只要用心、用情、一丝不苟地耕作,这棵果树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并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为可爱、可亲、可敬的巴楚人民送去源源不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