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丰收的希望,荣成“生姜小镇”的逆袭路
··
“昨夜风雨不大,姜地里一切安好。”8月25日5时许,威海市派驻荣成市荫子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王新阳发了条朋友圈,并配上了大姜示范园的照片。
王新阳配图的示范园,是服务队同荫子镇联合开展的大姜标准化种植项目,这也是镇上头一回跟大姜产业打交道。之所以选大姜,服务队是经过反复考量的——荫子镇土壤水肥适中,适宜大姜生长,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同时按照“一镇一品”特色产业项目的思路,上新大姜产业还能为荫子镇搞活一个特色、形成一个品牌。“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大姜的收入非常可观。”王新阳算了笔账,按规模化、标准化种植,1亩大姜的产值是传统粮食作物的1倍多,保守估计能赚四五千元甚至万元以上。
可就是这样一个有“钱景”的产业,一年前刚落到荫子镇时,愣是没有人敢接。“主要是大姜太‘娇气’了。”王新阳说,老庄稼户都知道,大姜从种植、管理到收获,整个过程旱不得涝不得,不耐热也不耐寒,管护上更是离不开人,稍微照顾不周,前期投入便会打水漂。
服务队在动员各村开展大姜种植时,没少吃“闭门羹”。不过,“闭门羹”吃得多了,也就找到了大家的“心结”:种植大姜过程中,管控风险是老百姓最打怵的环节,也是不愿种姜的原因。管控不好风险主要是技术跟不上,如果能从源头提升种植、管护技术,后期的困难不就迎刃而解了?
就这样,服务队同镇党委政府、镇合作联社充分研讨后,先后两次组织人员到乳山实地考察学习,学习大姜种植技术,并邀请专家到荫子镇举办培训班。一连半个月的学习,技术掌握了一箩筐,老百姓对种大姜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转变。荫子镇北流水村、头甲村、前荫子夼村加入了大姜标准化种植项目,一期示范园200多亩。
本以为一切就要顺利进行,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姜种上哪买?“200亩地需要10万余斤种苗。但年初正好赶上疫情,本地的几家姜种育苗厂都没有复工,能够买到的姜种不多。”王新阳说,大姜的最佳种植期固定在4月初的1至2周,错过了这个时间,种植风险将增加一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
焦急中,服务队、镇合作联社纷纷行动了起来,在农资、人工准备以及大姜销路等环节上多方出主意、想办法,抓紧联络姜种育苗的厂子。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同潍坊一家姜种育苗企业搭上了线。两天后,10万斤品质优良的姜种带着丰收的希望“扎根”荫子镇。
眼下,绿油油的姜苗蹿起半米高,微风吹过,空气中仿佛带着丝丝甜辣味,长势特别喜人。这会儿,王新阳和队员们也有了新“营生”——在协助各村集体做好大姜管护、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依托镇合作联社搭建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并依托标准化种植服务体系,做好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品牌辨识度和产品附加值。
还有俩月,大姜就要收获了。在服务队的帮助下,各村姜园的后续销路也都有了眉目。“目前已经有几家大姜批发市场跟我们对接,村里种植的近30亩大姜,保守估计能收30多万元。”荫子镇头甲村党支部书记岳龙江笑着说,听说服务队将根据今年的长势,建设大姜储存、育苗、清洗及加工等配套设施,延伸拓展产业链,到那时老百姓的腰包就更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