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富沃野——看高新区如何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如何让乡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高新区通过练内力、借外力、聚智力,带动壮大各类乡村人才队伍。

  借外力

  各路人才上山下乡

  “我们最近开发的以地瓜叶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填补国内空白;地瓜和蓝莓的复合果蔬汁也在研发当中。”8月6日,在威海蓝呱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素有“地瓜大王”称号的总经理谭福华说起自己开发的新产品,满脸都是兴奋。今年51岁的谭福华,长期致力于甘薯的种植和加工研究,被聘请为高新区“乡村振兴合伙人”后,打造出集蓝莓、甘薯、大樱桃、无花果种植加工以及农业休闲采摘、中小学生研学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高新区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围绕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领域,发出合伙人招募令,吸引企业家、教授学者和种养大户,通过创办企业、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形式投身乡村振兴,并在项目报批、土地流转及资金补贴等方面,最大限度给予倾斜支持。目前,全区共招募合伙人13名,引进投资1200万元,落地项目15个,带动就业700余人,增加村集体收入180余万元。

  高新区还在全市率先出台《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任职激励政策二十条》,先后邀请70多名高新区籍大学毕业生和在外能人参加座谈,达成返乡意愿20余人。李秀龙、吕卫伟等7名返乡能人组成“乡村发展顾问团”,建立每周碰头交流、每月座谈研讨工作机制,遇到重大事项随时召集、一事一议,先后解决有关村级事务和产业发展难题10个。

  练内力

  本土人才进阶升级

  一条通往山顶的大道两旁,齐刷刷排着16个大棚,走进其中一个,只见红彤彤的圣女果挂满了枝头,几个妇女正在采摘装箱。“每盒四斤,每斤10元,一天能卖100多盒,大部分是在朋友圈订购的。”佃里院村村委会主任陈福明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还将种植葡萄、丑梨、桃子等品种,发展采摘游、农家乐,让老百姓在黄土地里挖出“金疙瘩”。

  这么多品种,谁来负责技术管理?“聘专家得花钱,咱就靠自己琢磨。”陈福明说。他多次带领村民到外地学习大棚种植管理技术,一有空就在网上看培训视频,慢慢地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他自己琢磨的豆粕肥料,种出来的圣女果果粒饱满、口感细腻,每斤10元的高价投放市场,很受欢迎。

  高新区想方设法培养本土人才“领头雁”。区里拿出“真金白银”奖励农业领军人才,新拨付涉农人才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加强本土实用人才培养,推动人才进阶升级,依托3处市级以上专家服务基地和农民实训基地,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涌现出果蔬专家陈福明、养蜂能人马传福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带动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6个、成立种植公司3个,吸纳农户100多户,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聚智力

  校地合作风生水起

  在东车门夼村,有一个电商培训基地,想学电商的村民,可以在这里接受免费培训;年龄大学不会的,也有人帮他们代销农产品。这个培训基地由威海职业学院结对共建,学校定期委派教师给村民免费培训电子商务,并建起了“农村电商平台”,通过“网红带货”“电商销货”等方式,帮助销售农产品3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

  高新区是威海市高校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推动乡村振兴,要用好高校资源,汇聚高校智力。初村镇是高新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目前已与山东大学(威海)、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等高校院所签署了合作协议。高新区探索建立健全了山东药食学院选派优秀学生干部到村挂职服务制度,探索出“1个第一书记+1个挂职大学生+1个院系结对+1个部门分包+1个管委领导联系”的五个一机制。

  高新区还从山东省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邀请16名专家教授担任“技术特派员”,通过线上实时沟通、线下实地指导,开展“订单式”农技培训20余次,有效解决农技难题40多个,辐射带动农户500户以上。

责编:金文馨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