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扶贫蔬菜大棚结出“致富果” 阳信县董家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

  编者按: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大众网·海报新闻滨州频道特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记者将深入采访一线,用图文、短视频的形式聚焦百姓身边变化、基层一线变迁,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展现滨州人民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感人事迹、滨州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成效、滨州市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新探索及新实践……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讲好全面小康滨州故事,生动展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通讯员 林世军 王建 滨州报道

  干净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房屋,孩童在文化墙前嬉闹,球场上的老人们在打着门球,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地里的芹菜、西红柿……走进阳信县翟王镇董家村,这番热闹景象很难让人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董家村党支部书记董利军(左)向前来收购蔬菜的商家介绍芹菜种植情况

  村民孙金花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柿

  7月15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董家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菜农们正在忙着采摘蔬菜,准备卖给前来收购的客商。“今年蔬菜价格比较高,一个大棚纯利润就达到了2万元呢!”村民孙金花说。记者了解到,孙金花一家原是该村的贫困户,承包蔬菜大棚之前,她和丈夫董传立靠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维持生计,收入偏低。从2015年开始,董家村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先后投资建设了24个蔬菜大棚,孙金花夫妇承包了其中的2个。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村里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每天全国各地的商户来到这里收购新鲜蔬菜,蔬菜产量供不应求,农户增收明显。

  在朋友的介绍下,泰安客商刘西强第一次来到董家村收购蔬菜,这一次他要拉走3吨芹菜。刘西强告诉记者,芹菜的收购价格全国各地都差不太多,之所以选择来董家村,是因为这里的蔬菜质量好。

  为何大棚里的芹菜能如此长势喜人、质量被客商认可?董家村党支部书记董利军介绍,为助力农民脱贫攻坚、保障村民收益,翟王镇专门成立了蔬菜站,定期派遣工作人员检查大棚里蔬菜的生长情况,如有病虫害防治方面的问题,可直接咨询他们。该项举措,不仅保障了蔬菜的生长质量,也为村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除了线下的市场交易,董家村的蔬菜种植户们还可以通过线上APP直接与商家联系,这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销售渠道,而这得益于阳信县翟王镇成立的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园。该产业园立足于对蔬菜专业村、蔬菜合作社及花卉专业户普及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转变传统的销售模式,发展线上销售,带动群众利用电子商务增收致富。

  在文化广场上休闲娱乐的老年人

  搬运清洗干净的芹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阳信县翟王镇政府结合董家村实际情况以及贫困户不同类型特点,精准施策,在建设扶贫蔬菜大棚、大力发展电商产业以及乡村旅游的同时,针对村里的老年贫困人口,按照标准将其纳入“低保”、“五保”并享受国家相应的扶贫政策。“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不仅村里的居住环境变好了,我们生病住院还给报销,年底还有村里扶贫项目的分红,真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了!”五保户董金海说。

  董家村果蔬种植基地

  老年人在球场上打门球

  如今,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带动下,省扶贫工作重点村董家村已实现了整村脱贫,而该村的美丽蝶变只是阳信县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阳信县不折不扣地严格落实各级扶贫政策,保障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阳信县充分发挥蔬菜、肉牛、鸭梨、仿古家具等特色产业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之中,在贫困群众与扶贫产业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接,让贫困群众从中受益。此外,该县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帮扶、基地务工等形式,以及“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稳固的带贫机制,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从而提升产业扶贫“含金量”,带动群众脱贫增收,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效。

  阳信县翟王镇董家村内整洁的道路

责编:单建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