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华工纪念馆揭开神秘面纱!

··

  从一战华工纪念馆管理方获悉,作为威海市博物馆分馆,一战华工纪念馆已于近日完成布展,进入试运行阶段,免费向社会开放,开放时间为8时30分至20时,每周周一闭馆。今天,一起来探秘其内部构造和展览内容。

  近200件实物展示了那段历史

  一战华工纪念馆内展出内容分为“世纪大变局”“最佳招募地”“万里赴戎机”“遣留何处去”“大潮起东方”五大部分,生动展示了一战华工的历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北洋政府梁士诒等人提出“以工代兵”战略,即以普通劳工代替正规军,进入欧洲战场。由于英国在中国北方拥有威海卫租借地,有着组建华人雇佣军及华北招工的先例,并拥有大批闲置基础设施,威海卫成为英国军方最理想的招募基地。

  从1916到1918年,英法招募了超过14万华工运送到西线战场,成为一战中协约国的一股重要力量,其中来自山东的华工不少于8万人。十几万名华工在前线和后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战期间,共有约两万名华工下落不明,其中明确记载死亡的有2000余人。华工在完成合同契约后,有约十二万人被陆续遣返回国,约3000名华工因各种原因留在法国,成为定居法国的第一代华工移民。

  一战华工纪念馆是我国首家华工专题纪念馆,展览选取了大量珍贵图片、文字和视频史料,以沙盘、模型还原了一战华工当时的部分工作场景,展出近200件历史实物。

  整个建筑绿色超低能耗

  灰色廊道、混凝土墙体、深埋地下的建筑主体以及十字造型,很多去过一战华工纪念馆的市民和游客都会被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所折服。

  一战华工纪念馆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是住建部与德国能源署合作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通道与主入口结合,形成一个十字形的入口空间,象征了当时中囯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建筑外墙采用木模板清水混凝土与光面清水混凝土相结合,充分体现华人劳工在战争中经受的苦难。

  一战华工纪念馆精心提取设计元素融入空间营造。其中,水泥墙象征凝重的历史,老船木承载沉寂的功绩,锈钢铁寓意剥落的真相。馆内中庭还放置了“种子”艺术雕塑,寓意新生及华工精神的传承与颂扬。

  纪念馆内部还建有放映厅,除了播放一战华工相关的视频外,这里将作为一个华工历史交流的场所,未来将不定期举办讲座、读书会等。

  这些珍贵展品值得期待

  大英招工局录用华工马秀新证书(马秀新儿子马卫捐赠)

  马秀新,1893年生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平乡县田富村,1917年与族兄马德存在天津被录用为华工,经威海卫赴法国,从事工人、装卸工、战场运输、抢运伤兵等工作,族兄马德存客死他乡。1919年6月马秀新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华工手镯

  英招华工约10万人,每人编一号码,用机器打在铜片上,卷成手镯,套在华工的手腕上,待合同期满回国时才能取下。铜镯上的号码代表华工,每个人的工资、配给都根据这个号码发放。

  华工日记《路往纪事》

  《路往纪事》是一本一战华工日记,记录了一名潍坊籍华工从1917年3月至1918年9月的经历,包括由威海卫出发长途跋涉到达法国的坎坷经历,在法国哈利、如汪(音译)等地工作的见闻,真实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华工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威海招募华工记》

  记录了英国招工局在威海卫招募华工的详细情形及在法国工作的相关事宜,附有许多照片。

  华工用炮弹壳制作的工艺品

  华工利用回收的战争材料创作了大量艺术品,作品大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龙、荷花、梅花、狮子以及穿着传统服装的人物,也有表达乡愁、刻有中国古典诗词的作品。

  华工铜奖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向为英军服务的中国劳工颁发纪念章。正面锻压有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和一圈英文,侧面有华工编号等。

责编:苏凯南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