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志愿者㉓丨宁津杂技刘俊昌:从艺先从德 传承为初心

··

  编者按:大众网·海报新闻于2019年11月18日正式推出大型网络公益传播平台——“海报志愿云平台”。“海报志愿云平台”将以短视频的形式分系列长期推出,通过创新的网络公益传播方式,传播齐鲁大地上的好故事、好人物。

  继推出“红色讲述人”“新时代文明志愿者”“战‘疫’志愿者”三个系列之后,海报志愿云平台第四系列——文化传承人于2020年6月13日起正式上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间无数的文化瑰宝传承在悠悠大地上。让我们一起来拜访那些在非遗文化、国学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领域坚守初心的文化传承人。

  海报志愿者•文化传承人㉓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冉 王观博 宋海南 德州报道

  眼前的刘俊昌一身休闲运动装,双眼炯炯有神,体态微瘦但满是精肉,肌肉线条清晰可见,一看就是个“练家子”。虽退役当杂技教师,但他“功力”丝毫未减,精瘦的身体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门里出身”的传艺形式是宁津杂技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自幼受父亲影响,刘俊昌7岁开始跟随父、兄练习杂技,至今已有五十余年。1972年7月,他凭借着对杂技的满腔热血,考入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杂技,主要练习杂技基本功和专项节目。1974年6月毕业后,他被调入宁津县杂技团任杂技演员,随团赴全国各大城市、广大乡村表演,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欢迎及好评。

  在继承家传上,由于自身条件较好,刘俊昌继承了“刘家门”的“顶功”“跟头功”等表演技巧,扎实的基本功结合自身摸索,在表演上呈现出奇、高、飘、美的艺术特色。作为宁津杂技团的尖子演员,刘俊昌演出足迹遍布全国,演出场次不计其数。1996年退役后,他调入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从事杂技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言传身教,“我父亲在我开始练杂技时就告诉我,从艺先从德。现在我也担任了杂技教师,我依然会告诉每一位徒弟,从艺先从德,要德艺双馨。”

  此外,为激发学员的训练兴趣,本着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刘俊昌对杂技节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原来单一的基本功训练,发展到形体、柔韧度、力量、表演技巧等全方位的综合训练,采取多种措施,灵活训练,做到言传身教,关键动作亲身示范。时至今日,他已培养杂技学生100余人,不少学生在国际、国内杂技比赛中斩获大奖。

  多年来,刘俊昌为宁津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记者了解到,“刘家门”参加过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其中,文献资料500余件、书籍四本、老照片100余张、各种杂技道具50余件。近些年来,刘俊昌出于对杂技的热爱,又收集了一部分有关宁津杂技的物件。2010年以刘俊昌收藏为主要内容的藏品500余件,在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了300多平方米展厅的宁津县杂技文化博物馆,至今已接待参观人员50余万人次。

责编:李云霞
审签:丁厚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