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美看山东丨绿色宜居地,红旗杨柳雪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卢志强 郭峰 滨州报道

  绿植林立,碧波荡漾,不曾想象一个人口只有200多人的鲁北小村,竟有一番城市花园的独特景象。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杨柳雪村,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修渠引黄、挖沟排碱、科学种田,在一片盐碱滩上实现连年粮棉“双高产、双奉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棉区的一面红旗”。今天,再看杨柳雪村,通过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结合文化历史,打造观光、教育“双功能”城市后花园,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发展优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蹄疾步稳、阔步向前。

  俯瞰杨柳雪村

  做好生态文章,老典型焕发了新生机

  对于生态环境,杨柳雪人有着融入血脉深刻的印记。解放前的杨柳雪,全村只有19户人家,140亩土地,地势低洼,旱、涝、碱灾害频繁,村头光秃秃的土地种不出粮食,满地白花花的碱花,因而得名“杨柳雪”。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雪村人凭着“杨柳雪无冬天,冰冻三尺照样干”的精神,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硬是把恶劣的自然条件变成了享誉全国的高产良田。

  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杨柳雪人紧紧抓住“生态宜居”这一关键,不仅全镇没有一家污染性工业企业,更是喊出了建设“绿色宜居地,红旗杨柳雪”的响亮口号。在杨柳雪村,建设了“樱花广场”、“海棠大道”,精心设计了“连心湖”和沿湖木栈道,其中,“海棠大道”长约3公里,与市区主干道相连,涵盖所有北方适宜种植的二十余个海棠品种。

  村民杨晓华今年57岁,是土生土长的杨柳雪村人,村里的变化他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杨晓华告诉记者,原先村民的环境意识差,乱堆乱放严重,又加上养殖户多,蚊子、苍蝇非常多,环境很差。通过红色文化打造,现在村里的路不仅笔直平整了,家家户户门前还进行了绿化,整体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柳雪村内笔直、整洁的道路

  搭建教育平台,老历史增添了新内涵

  记者了解到,杨柳雪在推进村庄建设的过程中,借助全国唯一民建总理纪念馆——怀周祠,深挖红色资源,推进“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建设。

  在周恩来纪念馆,以“六个楷模”为主线,追思和学习周总理作为共产党人杰出楷模的崇高精神和伟大风范;在杨柳雪村史馆,回顾奋斗历史,全方位再现当年杨柳雪村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和棉区红旗的辉煌历程,带给观众震撼的心灵洗礼和党性教育,让红旗精神永续传承。

  据了解,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自2018年7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已累计接待省内外各级党组织3008个,培训党员61138人次,普通访客量突破12万人。该基地已成为各级机关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社会团体等开展党内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村民家墙上的3D效果彩绘

  丰富文化载体,邻里间树立了新村风

  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杨柳雪村持续强化氛围营造,投资十余万元,在村内墙壁上,创作了生动的3D效果彩绘,用一幅幅油画,再现当年杨柳雪村战天斗地的历史场景。记者置身村内,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村内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

  记者看到,在村内房屋的墙壁上,书写了很多口号标语。杨柳雪党支部书记杨红新介绍,这些口号标语可以让杨柳雪的精神始终萦绕在大家的耳旁,不仅为村庄发展凝心聚力,更融洽了邻里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此外,杨柳雪镇怀周学校以杨柳雪村为教育实践基地,创办了校刊《崛起》、校报《怀周人》,把杨柳雪村的奋斗历史作为一颗种子,深埋学生心底。

  杨柳雪村土地流转后建瓜棚

  壮大第三产业,小村庄拥有了大舞台

  杨红新介绍,杨柳雪村借助优美的村庄环境,大力丰富服务产业,围绕无动力亲子乐园、红色研学、花海景观、红色礼堂影院、海棠花节及摄影节等,串连游览线路,突出近郊休闲,丰富杨柳雪村的旅游业态,开发系列衍生产品,推进商业化运作,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带动杨柳雪村集体经济增收突破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

  “村内的250余亩土地现已全部进行了流转,村民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可以在引进的项目上打工挣钱。”杨红新说,村子通过整体打造,不仅环境好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下一步,我们村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支持下,一定扛好杨柳雪这面红旗,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红旗精神。”杨红新对村子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责编:刘仕超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