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小院“活”起来

··

大众日报记者 张环泽

  传承原汁原味的文化,植入主题民宿、民俗体验等乡村新业态

  闲置小院“活”起来

  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6月15日上午,记者走进了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李庄村“玫瑰小院”。

  院子里栽的全都是月季和玫瑰,花正开着。墙体是用石头砌垒的,房顶铺着青色的泥瓦,典型的鲁南民居。推开门,却别有洞天。客厅里摆放着传统的明清样式家具,8个房间全是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宾馆标间。

  村党支部书记孙桂亭告诉记者,这个院子是村民孙士伟的,他常年在外做生意,房子年久失修,房顶都塌了,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村里实施“闲置小院复活工程”后,孙士伟将房子租给了村旅游合作社,开发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孙士伟说这个方法很好,不仅老房子修缮了,每年自己还能获得1.6万元租金。

  离“玫瑰小院”不远,有处挂着“左邻右居”牌子的院子。58岁的房主王克花正在大门口纳凉,照看着小超市。女儿都嫁出去了,剩下5间平房和一个大院子,空落落的。王克花跟丈夫商量,留下3间房子自己住,多余的2间交给了合作社。

  经过改造装修,王克花的2间平房变身为舒适的家庭房:楼上楼下,一张大床,两张小床。

  孙桂亭介绍,合作社流转村民的闲置院落,有四种模式:征收、租赁、股份、共享。王克花选择了共享合作模式,她把2间房屋交给合作社,合作社帮她建了小超市。

  王克花很满意,院子里有客人住,南腔北调,拉拉呱也不觉得孤单了。小超市除了卖些烟酒,还卖自家地里产的小米、桃子,每天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比之前光种那点地收入多了好几倍。

  69岁的刘振凤针线活在李庄村很有名,会做老人、小孩传统样式的衣服。在村非遗传承所,她正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做针线活。

  村民孙桂群到城里跟孩子过了,院子空闲着。合作社租赁后建成非遗传承所,展示并销售李庄村的柳编、虎头帽、布鱼等手工制品。

  刘振凤热心又有手艺,合作社便聘她来管理传承所。除了每月500元工资,加上出售自己缝制的沙包、毽子等,一月下来收入上千元。她说:“真是赶上好时候了,老物件越来越金贵了。现在不光不靠孩子养,还能添补他们几个呢。”

  李庄村东邻枣庄市最大水库岩马湖,是个库区移民村,村民靠种地和养鱼为生。后来,水库禁止网箱养鱼,村民大部分外出打工。孙桂亭告诉记者,村里的闲置小院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村民搬新房后留下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慢慢变成了残墙断壁;另一种是常年在外打工留下的房子,一般村民只有过年时回家住几天,其余时间都是闲置状态。

  闲置久了,村庄越来越空心化,呈现出荒芜景象。乡村振兴,必须让闲置小院复活,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李庄村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在村民自愿前提下,盘活村民房屋使用权,发展主题民宿、民俗体验等乡村新业态,将闲置小院打造成业态小院。

  镇党委书记田琨认为,盘活闲置小院,关键要有业态,要让业态活起来。李庄村流转13处村民院子后,统一规划,特色打造,传承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植入乡村新业态,真正让每个院子活起来,富有生命力。现在,李庄村的业态小院有很多主题类型:石磨坊豆腐宴,让游客体验、品尝、购买;油坊,让游客眼见着饱满的花生,压榨出纯正的花生油;辣椒小院,把火红的辣椒加工成各种酱菜,成为热销的旅游产品,现炒的李庄辣子鸡,让人回味无穷;葫芦小院,喝大碗茶,听大鼓书,看庄户剧……

  这里有景观的看头,有文化的说头,有产品的卖头,有再来的念头,有农民的盼头。李庄村复活的院子成了网红打卡地,今年5月运营以来,高峰期一天游客达3000多人。据介绍,合作社最近刚流转了3处闲置的院子,下一步计划再流转20处。

责编:莫元婧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