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美看山东丨枕水渔乡“变美记 ”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史欣欣 蔡国建 济宁报道

  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山人海,民风淳厚朴实,村子悠然闲适。在济宁市微山县,有着许多让人心生向往的村子,坐落于微山县城南部的爱湖村就是其中之一。

  爱湖村为1976年渔民上岸陆居所建,东临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靠京杭大运河主航道,南接微山湖水域,三面环水,村道平坦。村口处,一座三层船型地标建筑——“爱湖船社”尤为瞩目。

  漫步在村内石板路上,荷香徐来,只觉空气清新纯净,道路两侧村民自建的双层独幢洋房前,朵朵花儿随风舒展。一条滨湖路从村子与荷塘间穿行而过,为这座静谧的村子增色不少。

  倚湖而居 680户渔民演绎薪火相传

  爱湖村共有680户人家,以水上捕捞、养殖和内河航运为主,村党支部书记靳灿是一名“90后”大学生村官。

  “我们探索出‘一领三治’村庄治理模式,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爱湖村全村生活污水处理、自来水供水、燃气管道、道路提升、民居立面改造、墙体彩绘、村庄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靳灿说。

  随着村子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渔民也从湖里迁到了岸上。正因如此,这里也由一个偏僻的渔村蜕变为具备田园风光的枕水渔乡。

  如今的爱湖村“青砖黛瓦白墙,朱门金匾红灯笼”,一栋栋房屋鳞次栉比,绿树青藤长势旺盛,翠色欲滴,穿行其间,微山湖的渔家风俗文化和运河文化都已完全融入其中。用鹅卵石、青石板、旧磨盘、老门窗等乡土物件打造的“荷韵爱湖”等文化景观也在诉说着乡村的变化。

  三面枕水 承载产业新发展

  一湾湖水,承载了渔民村的历史变迁,村中先辈们汲取着湖水的养分,沿着湖边生活,发迹昌盛。如今,湖里的水源依旧充沛,成为村民种植养殖必不可少的养分来源。

  “我们主打的就是生态牌,在经营中更是想方设法突出原生态。”靳灿介绍,去年8月,村民周忠仁为60多位养殖户每人拍摄一张带货笑脸照,贴在产品上帮助销售推介。“让人一看就是原生态,买得放心、吃得舒心。”靳灿说,他们把村民的对虾卖到了陕西、北京等地,价格比传统售价每斤高出10多元,现在村里规划建设的冷库已完成招投标,届时将产品进行反季销售,养殖户们将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今年73岁的王田荣是土生土长的爱湖村人,她依稀记得小时候还曾捞过湖里的杂草充饥。“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无论是环境还是大伙的收入。”王田荣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荷香怡人 特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为发展生态渔湖产业,爱湖村成立了微山县第一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鼓励村民以闲置宅基地、土地鱼塘流转入股参与经营,对传统渔湖产业进行升级,突出品牌生态。“当时在村里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收回150多户私占的村集体鱼塘。”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靳灿发动党员带头,采取“两委”包保的形式,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宣讲政策。最终,近3000亩鱼塘终于又回到了村集体,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8万元。靳灿说,在乡村开发改造的过程中,绝非大刀阔斧地大拆大建,而应当针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爱湖村通过引入社会化治理模式,社会力量在村庄治理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群众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村党支部牵头回收村集体鱼塘并重新发包,开办风荷苑、渔艺坊、阳光茶社、荷叶茶加工厂,创新设计具有渔村特色的“渔娘面蒸”“传家渔鼓”和“渔人轻舟”等系列文创产品等一系列举措,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19年爱湖村的村集体实现收入30余万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50万元。

  “我是去年推掉了在外地找到的工作回到了村里,因为村内环境、发展思路都跟我的想法相契合!”在村合作社开办的爱尚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的王欣铄说,村里的发展值得他回家创业。同样看到了发展机遇的还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杨莹。“我们通过搭建创业就业平台,通过实施人才回引计划,先后回引大学生、外出创业人才15名,结合乡村旅游工作进行网络经营、产品开发,培育属于我们自己的渔乡品牌。”靳灿说,被吸收进来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的又一助力,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才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责编:高杨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