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临沂⑯:杨进邦编织“新梦想” 临沭柳编传承千年重绽光芒

··

  大众网·海报新闻临沂5月27日讯(记者 蒋松群 见习记者 寇晓晨 阚秋晨)“一把锥子一把剪,马扎一坐搞柳编,不用出力不晒脸,足不出户就挣钱”一句顺口溜,道出柳编在临沭不可或缺的地位。26号上午,由大众网•海报新闻与远通集团临沂国华、宝华一汽奔腾4S店主办、临沂市体育摄影协会协办的“追临沂‘沂起’奔腾·寻找临沂文化符号”活动走进临沭县郑山街道杨沙埠南村,看神奇柳条编龙织凤,感临沭柳编匠心独运。

  

   

  气势雄浑的中国龙、形态饱满的大葫芦、惟妙惟肖的金龙鱼......谁能想到平平无奇的柳条竟能编织出一个崭新的世界。当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临沭柳编第五代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杨进邦的工作室时,无人不惊叹于临沭柳编的巧夺天工。

  

  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勤劳的临沭人民就用柳条编织生活日常用具,如筐篓、簸箕、箢子、柳条箱子等。临沭柳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传承至今,人们不断探索新编法、新工艺、新造型、新材料、新用途,使柳编艺术发展到今天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今年66岁的杨进邦是柳编创作的一等高手。手指飞舞间,不到5分钟杨进邦就能编出一个小葫芦。他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要想做好柳编,首先要在脑中进行构思创作,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柳条。柳条也是有讲究的,必须选用临沭县栽培历史悠久的杞柳,杞柳的枝条更富有韧性。再配以平编、竖编、立花编、拉花编、扭编等创作手法进行编制,在编织的过程中,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保持柳条的柔软才能编就各种形状。

  

   

  

   

  艺术来源于生活,巧思在传承数千年的文化土壤里发芽。杨进邦的许多精巧构思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和传统民间文化,柳编不再仅仅只有柳编箢子、柳筐、柳篮等传统物件,更有柳编包、柳编石磨、柳编宠物筐、柳编摩托车等与市场接轨的产品。杨进邦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柳编创作在传承前人技艺的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题材紧跟时代。就像他今年创作的《疫去春来》将春字下的“日”编做病毒形状,“病毒”上有两只针管寓意中医西医结合双管齐下制病毒,表达了杨进邦对世界人民能早日战胜疫情的美好期盼。在杨进邦手里,原本普普通通的工艺品一下子变成了寓意深远的艺术品。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不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乘着时代的东风,临沭柳编重绽光芒。在鼎盛时期,临沭柳编有十万亩的柳条种植面积,有十万人的编织大军,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力投入虽然减少,但年出口额在不断上升,社会产值在增加。临沭柳编现有自营出口企业六十多家,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二亿多美元,有二十多亿元的社会产值。临沭柳编,不但在山东、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也是一张“响亮的名片”。

  

   

  民间俗语:“能帮十吊钱、不把手艺传”,但杨进邦却恰恰相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始终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传播好柳编文化。跟随他学习柳编文化的有数百人,颁发证书视如“父子”的有三人,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艺无止境,杨进邦在传承创新柳编的路上从未停歇。

  

   

  临沭柳编,传承的不仅是传统文化,更是数千年来临沭人民的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勇于创造的美好品质。也正像为本次活动助力的一汽奔腾,满腔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始终紧跟时代、坚持创新、进取不止!

  

   

责编:李洪鹏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