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临沂⑥:走近薛家窑泥陶:四千年的指尖旋转 誓把泥巴变神奇

··

  

  大众网·海报新闻临沂5月13日讯(记者 蒋松群 见习记者 阚秋晨 寇晓晨)陶器作为无言的历史、文化的诉说,是古代艺术的凝聚物,蕴含着古代先民的智慧、情感与技巧,更是人类流传下来的所有不朽的文化遗产中最显著的标志。12日下午,“追临沂‘沂起’奔腾·寻找临沂文化符号”活动走进莒南县大店镇薛家窑村,近距离领略薛家窑泥陶的魅力,感受非遗传承,体味匠人精神。

  

  薛家窑泥陶博物馆坐落在大店镇薛家窑村,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讲述着薛家窑泥陶的悠久历史。薛家窑泥陶博物馆负责人刘洪杰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普及到,薛家窑泥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自南宋开始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至明、清达到鼎盛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16年3月,薛家窑泥陶被正式录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

  

  刘德联,作为薛家窑泥陶第五代传承人,自12岁开始学习,已经做了50多年的陶艺人。据刘德联介绍,薛家窑泥陶之所以千年传承而不衰,一是得于薛家窑人高超的技艺,二是因为薛家窑得天独厚的黏土层。据地质专家介绍,这个土层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的恐龙灭绝时代,是红页岩经风化沉积而形成,泥土结构密度高、可塑性强、有韧性,是制陶的好原料。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刘德联工作室时,刘德联正在进行泥陶制作。只听“啪叽”一声,刘德联将一块黄泥摔到拉坯轮上,随着拉坯轮的旋转,左手扶、右手立,泥橛迅速被拉成薄薄的圆筒体,在壶刀的作用下,不一会,一个罐子就诞生了。刘德联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拉坯制作是泥陶制作的关键一步,制作前心里一定要有参照物,要做什么样的泥陶,形状、大小、厚薄、高矮都必须在心里穿揣摩好,做好这些准备,就可以拉坯了。然而要想做到如此“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有悟性的年轻人也需5年到8年方能出徒。

  

  薛家村与陶艺的故事历经六代,传承千年,这一路负重前行,但从未放弃。随着塑料制品、合金制品的冲击,曾作为家庭实用品的手拉坯泥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就此湮灭。”另一位传承人刘德军在泥陶业走向萧条时,毅然创办德君陶艺厂,顶住市场的冲击,将泥陶的业务范围从单一的家庭实用品,扩大到精致的工艺品、建筑类用品、仿古陈设等,使祖传的技艺得以延续,并实现从小作坊向专业化、集体化的转型升级。

  

  2017年,刘德军再次投资建立泥陶博物馆,陈列泥陶发展史和薛家窑泥陶的制作过程,并建立传习所,开展泥陶技艺的研讨,传播传统技术,培育人才,使烧制技艺向年轻化、知识化发展,薛家窑泥陶进一步扩大了泥陶烧制技艺的队伍。

  

  四千年传承的背后,是一代代传承人的非遗人生,他们怀着情感,担着责任,带着梦想,传承着祖辈的手艺,不断转型升级。

责编:李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