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士李慧玲: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做好“多面手”

··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张子慧

  在济南市人民医院病房楼4楼ICU病房,与其他普通病房相比,ICU病房显得更加沉寂、冷清,这里是生命的“中转点”,被许多人称为“离死神最近”的地方。

  按响重症监护室的门铃之后,一个脚穿洞洞鞋,身着蓝色护士服,头戴一顶印花图案护士帽的姑娘,从重症监护室里探出身来,在口罩的遮盖下,只露出一双明闪闪的大眼睛,尽管她身形瘦小,目光中却透着一股韧劲……这是济南市人民医院ICU护士李慧玲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是护士,也是“保姆”:把患者当亲人去对待

  李慧玲今年27岁,在ICU护士这个岗位上,她已经工作了4年。4月29日,记者采访的当天,李慧玲上白班,早上7点30分,她准时出现在更衣室,虽然8点钟才正式上班,但是她早已经习惯提前半个小时与同事交接患者病情,查看心跳、血压、血糖、注射过的药品等,以便及时掌握详情。

  “我们ICU不同于其他科室,进入ICU的病人都比较特殊,病情重,病种多,年龄分布广,每一项医嘱的操作都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高度警惕,时刻关注每一位患者,容不得出现半点失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李慧玲一边整理医生新下的医嘱,一边对记者说。

  由于治疗环境的需要,ICU内不允许家人陪护,相比普通病房的护士,李慧玲不但要熟练掌握输液、换药、伤口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配合医生进行仪器的调整等技术活,还需要同时承担起“保姆”的角色,照顾患者的吃喝拉撒,为患者喂饭、喂水、翻身、擦洗身体、吸痰、处理排泄物等日常护理工作。

  “在这里工作,责任心是第一位,其次是耐心和细心,要把患者当亲人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对得起自己当初的选择。”李慧玲说。

是护士,也是心理治疗师:患者眼中的“多面手”

  在患者眼里,李慧玲是名“多面手”,既是ICU的护士,又是心理治疗师、康复师。

  有位80多岁的患者苏老,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三次被送进ICU治疗,由于病情反反复复,身边又缺少家人的陪伴,苏老情绪变得异常烦躁,老是担心再也出不去。

  李慧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忙完手里的工作,就俯身在老人的病床前轻柔地疏导:“您放心,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我们。我们会一直在这里陪着您,您有什么需求尽管告诉我们,要好好吃饭,好好休息,抵抗力才会增强。”在她和同事的精心照顾下,苏老三次进入ICU都转危为安。

  “重症患者通常心理压力都很大,需要医护人员真正走进他们心里,从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李慧玲说,希望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患者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我是护士:选择了这个职业 从未想过离开

  谈起家庭,李慧玲一直心存歉意。李慧玲的丈夫也是济南市人民医院一名医务工作者,尽管两人在同一单位工作,却一个忙碌在急诊室,一个忙碌在ICU病房,各自守护着自己的患者,几乎没有碰面的机会。两人一起在家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陪伴孩子和父母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尽管二人的父母都觉得理解,但初为人母的她,对孩子始终有些内疚。

  “当初怀孕的时候,我是从ICU下班交接完工作,直接进的医院产房,生完孩子四个月后就回医院正常上班了。其实,我觉得没什么,我们科室的其他女同事也是这样,大家都尽量缩短自己休息的时间,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守护患者,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勇于担负起身上的责任。”李慧玲对记者说。

  “有没有哪一个瞬间曾想离开ICU?”记者问道,李慧玲眯着眼睛一笑:“从未有过,我会一直留在ICU。”她说,今后要继续全面学习重症监护知识,争取更多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的机会,让自己成长为更全面型的人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济南市人民医院ICU团队中,“90后”已崭露头角,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是出生于1997年的姑娘,她们已经不再是大家称呼的“小90”,她们已经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柔弱的肩膀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责编:孙银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