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群英谱丨武汉战疫50天 这位百名护士的“队长”每天忙到凌晨1点

··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3月31日讯(记者 董昊骞 视频剪辑 孙梦媛)关上吸顶灯,关闭病房门,3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7重症传染病区,随着最后一名患者康复出院,一滴泪在董红的眼角悄悄滑落。

  最后再看一眼这个奋战了50天的“战场”,耳畔仿佛还能听到各种生命监测仪器不断发出的“滴滴”声。2月10日,当山大二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131人打开病区的这道大门,他们扛起的是责任和担当;3月29日,关闭这扇大门,他们收获的是欣慰和喜悦。3月31日,他们平安凯旋。50天的战“疫”时光,被永远封存在了董红的记忆中。

董红和同事们在电梯上讨论工作。

  抵达武汉不足24小时就收治患者

  “吱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7重症传染病区,大门被打开,吸顶灯瞬间照亮了整个病区。那是2020年2月10日,山大二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2天,也是他们首次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日子。

  前一天晚上,山大二院131人抵达武汉,卸下行李、办理入住……打开入住房门时,已是23时许。

  其他队员都在房间内收拾着行李,领队魏峰涛、队长马承恩和联络员董红却顾不上收拾个人物品,立马在酒店会议室召开了紧急会议,对接下来的整体工作进行细致安排。

  因为按照前几批工作安排,他们原以为抵达武汉后,会先经过几天的培训再接诊患者。不曾想,就在前往武汉的路上,他们接到了电话:2月9日当晚22时,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就要从10楼开始接诊患者,每层楼接诊患者满员后,下一楼层立马启动。而山大二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接诊的,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7楼。

  第二天一早,简单的培训后,山大二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员们便到达病区进行熟悉。当晚,在抵达武汉不足24小时内,他们就收治了病人。

董红为大家现场讲解注意事项。

  放下手机是种奢侈

  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复杂的病区也总得从基础工作做起。作为这批队伍的联络员以及100名护士的“大家长”,董红将他们分成了10个小组,不同专业、不同年资、不同性别、不同专长、不同特点、不同性格……最终都妥妥分入每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能力接管危重症,每个小组都有能力上呼吸机,每个小组有能力解决置管问题,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2月10日22:00许,首批患者抵达病区。几乎所有的队员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接病人,测体重、测生命体征、接氧气、接心电监护仪、询问病史……

  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首批29名患者被全部安置妥当,董红和队员们才回到酒店休息。

  那一夜,始终印刻在董红的脑海,夜幕在东北风中瑟缩,大雨倾盆,凌晨5点多,他们抵达酒店,顾不上吃喝,消杀完成后立马补眠。不到3小时后的8点,他们又踏上了前往病房的路程……

  虽然从未言说辛苦,但黑眼圈掩盖不住董红在这50个日日夜夜里,每天凌晨1点前从不休息的事实。尤其是每晚21点之后,她要接收关于抗疫工作的各级各部门的大量信息,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回复,对于她来说,放下手机就是种奢侈。

  就连3月29日,病区实现清零当夜,她还在和前方商量31日如何从武汉回到济南,再如何前往隔离点。直至30日凌晨3点,她才完成当天的工作。应约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的采访,也从29日晚变成了30日午饭时间。

在隔离病房的董红。

  谈起护士们,她几度哽咽

  是啊,作为团队的“大管家”和100名护理人员的“大家长”,董红要承担的琐事还有很多,这使得她必须手机不离身,甚至连夜晚,也要将铃声调到最大音量。

  因为,她经常会在半夜安抚因无法入眠导致压力过大的护理队员。

  “几乎每位护理人员在隔离病区的承受时间最多就是4个小时。”董红说,她按照护理部的要求,将护理人员的排班也安排在4个小时一个班次,但队员们需要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出门抵达病房。

  “他们太不容易了!”说到此处,电话那头传来了董红哽咽的声音,“之前,我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因为一提起我们的护士,真的心疼。”

  董红想起护士们在这50个日日夜夜的工作,泪水忍不住滴落:前期,防护物资缺乏,24小时都需要在隔离病房的护士们为了节省防护物资,即使吐了却又咽回去;即使脸上、身上多处压痕,却依然笑着说还能坚持;护士们亲自为患者端屎端尿、打扫患者的呕吐物……甚至有的护士体温超过37.3℃,她都劝着大家先不要和家里说,让家里人着急。赶紧为护士进行咽试子检测,一面对体温超标的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一面安排同事给她送饭。

  为此,董红特别成立了心理援助小组,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时解除心理压力。

  “我不敢看他们,心疼。”怎么办呢?只能到处协调防护物资,只能默默扛起压力……

董红和同事隔着玻璃交流。

  十二指肠插管,她全程鼓励患者

  虽然有一系列琐碎的事情要做,但作为护理人员,董红还不能放下自己的本职工作。

  令董红印象最深的,是69岁的患者老徐。2月11日,有高血压、房颤等病史的老徐在家高烧3天后,转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入院时,老徐缺氧严重,使用面罩吸氧,氧流量调到最高也不行,就改成无创呼吸机。医护人员发现他的血氧仍无法维持正常水平,最终给他气管插管,用上有创呼吸机。

  住院期间,就连医护人员也记不清老徐到底在鬼门关走了几回。3月16日,医疗队经过商议,必须给老徐置入一根十二指肠营养管,直达胃下方的十二指肠部位,给他加强营养。

  方案定了,谁来做?最后这个任务,交到了队中有着多年危重症患者护理经验的董红手中。

  整个过程,一个个的困难需要克服:操作者必须做三级防护,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还有那个严密性很强的头套,视线也受到很大影响,管子上的刻度很难看清楚;临床上一般采取内镜下引导置入或介入下置入或手术直视下放置,因他的病情不允许做以上三种辅助办法,只能使用胃注气法盲插;清醒患者,在管子置到15公分左右时,随着患者的吞咽往下送管,管子容易往里置,但老徐因病情需要持续镇静,神志不清,无法吞咽;他同时还有气管插管和胃管,咽后方空间狭小,管子不好往下送;老徐病情不稳定,担心刺激他会引起生命体征变化……这就需要董红必须动作轻柔、以最短的时间,一次性顺利置入。

  十二指肠营养管由鼻腔置入,从气管和胃管之间找到咽后方狭窄的空间,推入胃中、回抽胃液、验证在胃内、翻身、胃内注气,再穿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置入100厘米,回抽见金黄色液体,PH试纸检测示碱性,床边腹部平片显示营养管末端在十二指肠内,抽出导丝,固定管道……一系列操作下来,董红只用了不到20分钟。

  “老徐你很棒!”

  “老徐你很坚强!”

  “这个管子能保证你的营养了!”

  “加油!”

  整个过程,虽然使用了镇静药物的老徐听不到董红的声音,但董红仍一直鼓励他。董红说,在老徐入院后,他的病情一直牵动着医疗队所有人的心,她要让老徐知道医护人员都在他旁边看着他,让他不害怕。

董红进行十二指肠插管。

  下一站,回家

  自从置上十二指肠营养管的那一刻,护士每天都能通过营养管给老徐输注营养液了,从未发生返流的情况,不仅保证了老徐的肠内营养,利于他的治疗,也不担心因返流而导致感染或窒息的风险了。

  “吱嘎”,3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7重症传染病区,吸顶灯被关闭,大门被闭合。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3月31日,山大二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踏上了返鲁的路程,下一站,回家。

  临行前,董红忍不住再望一眼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方向,再望一眼……她想,来年再等到武汉赏樱花,弥补这个春天的遗憾。

董红和战友在医院留影。

责编:马婉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