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自强故事⑥丨线下转线上、发力团餐和半成品,一家餐饮企业逆境下的自救之路
··
编者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困难,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即使受到冲击却依然坚守本分、复工复产;即使艰难运转,却仍不忘反思企业的痛点难点;即使账面资金紧张,却仍然努力为明天的生机寻求科技与商业力量。
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将推出“明天会更好·中小企业自救故事”系列报道,关注疫情影响下的中小企业。关注他们如何临危不惧,积极应对?他们如何寻求模式创新,逼迫自己升级?他们如何积极自救,探寻花开的力量?
如果你是这样的企业,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企业,请与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联系,电话13256660120(微信同号)。大众网·海报新闻愿意听你讲述企业逆境中的自救故事,和你一起寻找限制企业发展的症结,和你一起探究疫情下弯道超车的方式,与你一起寻找企业成长的力量……我们坚信,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3月4日报道
记者 吴爽
2020年1月23日,熊吞大碗丼天津梅江永旺购物中心店开张。其营运总监兼副总刘晓兴奋又激动:“按这个速度,今年开业200家没问题。”
作为新兴烧肉饭日料品牌,熊吞大碗丼2018年10月在济南市高新区万达开了第一家门店。没想到品牌刚在市场上出现,就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认可。成立一年多以来,熊吞大碗丼在全国14个省份和4个直辖市开业了62家门店,还有11家在筹备开业中。
在餐饮行业十多年,见证了无数创业公司起起落落,刘晓坚信,以熊吞大碗丼目前的扩张态势,未来一定会更好。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想着舍命狂奔的刘晓懵了,他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如何走接下来的路。
发力线上外卖业态 探索零接触配送
对于依赖线下消费的熊吞大碗丼来说,鼠年春节的“黄金周”成了“清淡周”。原计划开业的门店,却因为疫情的缘故不得不搁置。
“经营企业的都知道,现金流是企业的动脉血液。企业不管大小,没了现金流,持续失血死亡也就是几个月的事。”刘晓说,“何况是我们这种已经按下发展快进键的餐饮企业,本来抱着舍命狂奔的心态拼一把,却迎头撞上疫情。”
据刘晓介绍,全国几十家店,每个月的房租水电和人工成本将近10万,但门店收入几乎为零。这种情况从1月下旬开始,持续了近一个月,预计损失将近3000万。他一度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
既然疫情已是事实,与其等待不如想办法自救。
员工工资要保,因为他知道几百号员工背后是数百个家庭,不管怎样,绝不在此时裁员;供应商货款也得想办法兑付,上下游都是关联影响,谁都不容易。工作多年以来,刘晓从未感受过这种压力。思前想后,既然线下餐饮短时间内是干不成了,那就发力线上渠道。只有让企业运转起来,让员工有事做,才能保证员工的收入。
于是,刘晓带领着员工们探索店内无接触点餐,还与美团等平台合作。按照严格的流程和规定,员工将外卖进行密封、保温打包,以保证外卖小哥不直接接触餐品,同时对备餐人员、外卖小哥体温登记,每单填写安心卡,从而保证食品安全可追溯,让顾客对食品放心。
“目前,线上渠道营收一直在不断增长,其中外卖业务占比达20%-30%。”刘晓说。
布局团餐和半成品销售
相比很多传统餐饮企业,熊吞大碗丼在建立之初就始终坚持大众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导向,一直致力于多渠道、多品牌、多维度的餐饮发展道路。自成立以来,依托线下实体连锁门店和近百万的用户社群,每年日式烧肉饭的销量轻松超过一千万份。
正是初期对电商的探索,成了企业在此次疫情之下的“救命稻草”。利用线上的运营能力,熊吞大碗丼不仅迅速通过公众号发文,建立和客户的粘性联系,还开拓了线上团餐和半成品的销售业务。
疫情之下,年轻人宅在家里,无奈之下开始频繁下厨,导致方便的半成品美食成了他们最不可或缺的食材。看到了这个机遇,大碗丼立即决定转型做半成品和团餐。刘晓让员工将店里的特色菜品做成预包装食品,消费者买回家后,经过简单加热,就能吃到和餐厅里一样的菜,非常简易方便。
“2月20日,我们开通了网上团餐预订服务,为全城企、事业单位提供安全、健康、可口的团餐服务。”刘晓表示,企业也在筹划外卖专送业务,通过自己的员工提供送餐服务,尽量减少人与餐品的接触频次。
据刘晓介绍,熊吞大碗丼全国62家门店年后一直停业,目前也只有个别门店恢复了营业。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复工,团餐、外卖等线上业务增长很快。尽管线上销售的增长不足以抵消营业额的亏损,但刘晓说:“日子虽然难,也得努力过下去。人最怕的是闲着,只要企业运营下去,员工有事干,也就有了希望。”
在刘晓看来,危机和机遇是并存的,此次疫情给餐饮企业确实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打破了传统餐饮的模式,但也倒逼餐饮业积极转型,坚定地拥抱互联网。
“未来餐厅不再只是一个吃饭的地方,它可能会成为一个载体,让线上与线下消费场景更好地结合。相信餐饮业会有更多的黑马冲出来,关键是看谁能先找到自救的方法。”刘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