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课代表》第三期: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和诊断鉴定
··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3月3日讯(记者 孙海燕)今天,是第21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保护听力 终生受益”。《健康课代表》科普视频直播栏目特别邀请到了山东省医学会职业病临床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职业病医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闫永建,为大家讲解“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和诊断鉴定”。
问:什么是噪声?噪声的来源有哪些?
答: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生活,即不需要的那些声音,都可以叫做“噪声”。当噪声对周围人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时候,就形成了噪声对人体的污染。
噪声从它的来源,可以把它分为“工业性噪声”和“生活性噪声”。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机器的转运、气体的排放、工件的撞击和摩擦等原因产生的噪声,称为“工业噪声”,也叫“生产性噪声”。
工业噪声分为三大类: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等等。在矿山爆破、压力容器爆炸等等,它还可以产生短时间的强噪声,这时候就可以引起爆震聋。生活性的噪声,最常见的比如说像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工地上的噪声等等。
问:噪声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
答:噪声,特别是高强度的噪声,对机体健康损害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是表现为对听力的损伤。
工业中长期接触噪声,可以引起慢性的听力损伤,俗称职业性噪声性的听力损伤,甚至噪声聋。它发生的程度和接触噪声的时间、强度是密切相关。一次或者短时间接触强噪声的刺激,可以引起急性听力损伤,又叫爆震性耳聋。
其次,长期接触噪声,可以引起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理和心血管系统的非特异性损害,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等等,也可以有心率和血压的不稳,也可以有胃肠、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在心理上,噪音可以使人产生厌烦、烦燥、妨碍语言收听、工作效率下降等等。
问:噪声它是怎么测量的?我国的噪声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答:噪声采用声级计进行测定,换算成等效连续A声级,我国卫生标准规定,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
问:从事噪声作业的职工,国家是如何对其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
答:简单来说,国家规定对接触生产性噪声的职工,要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主要是为了筛查职业禁忌症,检查规定:如果你环境中的噪声强度,8小时等效A声级大于85dB,工人应该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如果这个噪声的强度大于等于80dB小于85dB的时候,每两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
为了避免存在暂时性听觉阈移,职工应在脱离噪声环境48h后,进行听力测定。 若初次测听结果异常需要,进行复查,复查时间定为脱离噪声环境后一周。
需谨记,在做体检的时候,应该选择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体检。另外,如果你从事了噪声作业,在你脱离噪声作业以前,一定要做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看看在离岗时是否引起了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害或者是噪声聋。
问: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职业性噪声聋,怎么进行职业病诊断?
答:如果职工有长期噪声职业接触史(一般连续接触3年以上) ,在工作中渐进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怀疑患职业性噪声聋的话,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要求提供职业接触史的相关资料。
职业接触噪声作业史;其他职业病危害如毒物接触史;
既往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检测监测资料复印件;既往单位职业健康监护资料,本人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复印件:包括上岗前及在岗期间的,听力动态检查结果等。
然后到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就诊。
职业病诊断机构接诊后,要进行耳科一般检查、主客观听力检查等,一般听力要重复测定3次,间隔3天以上。
根据检查结果,排除伪聋,夸大性听力损失,其他原因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 药物中毒性聋(链霉素、庆大霉素、),传染中毒性聋、家族性聋,美尼尔氏病,外伤性聋,突发性聋以及各种中耳疾患等。
结合职业接触史,必要时还要对工作现场进行调查,然后综合分析,才可以做出诊断。
问:噪声对人体危害大,职业性噪声聋应该如何预防?
答:预防“噪声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
第一个方面,控制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
第二个,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通过一些措施降低噪声的强度,包括吸声器消声、隔声、隔震等等措施降低噪声的强度。
第三就是隔离,如果这些还没有办法把噪声降低到保护的程度,可以在工作区域建立一些隔离的操作室,让职工在操作室里边进行操作。
第四个就是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当工作场所里边的噪声强度超过我们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制的时候,要佩戴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等等。
防噪声帽或防噪声头盔的减噪效果是最好的,可以达到30-50dB。根据情况来进行选择佩戴而在还是耳罩还是防噪声帽。
第五就是实施听力监护措施,就是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观察他的听力变化,以便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