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改革谋发展惠民生 山东创新气质“新新”向荣
··
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可以说,改革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
9月19日至24日,“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行走在山东大地,兵分两路深入到九个城市的厂矿车间、学校民居、科研院所采访,处处可以感受到创新带来的改革驱动力、发展新活力和民生向心力。
采访团东线走过的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四个城市,处处都是山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的动人气质。从“舌尖革命”的玉米试验田到机器人唱主角的智能工厂,从将政绩“埋藏”地下的综合管廊到活力充沛的菁菁校园……六天的采访马不停蹄、收获满满,山东在改革发展中的创新气质“新新”向荣。
产业创新是改革驱动力,传统行业剑走偏锋精进内功脱胎换骨
如果说发动机是自动挡汽车的“心脏”,那变速器可以称得上汽车的“大脑”。以前,汽车“心脏”被德国、日本、韩国厂商垄断,如今,中国“智造”的高挡位自动变速器也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打破国外垄断的,是位于潍坊的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它创新研发的世界首款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填补了我国在高挡位自动变速器领域的空白,迫使国外产品降价,获得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一家低附加值的传统机械企业脱胎换骨为一家实至名归的高新技术企业,盛瑞传动用了八年。八年创新,不仅让企业换了“活法”,也为传统制造业凤凰涅槃提供了样本。9月19日,在参观完盛瑞传动的精密生产线后,采访团成员、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闫旭说,盛瑞传动通过8AT创新研发,不但掌握了国际领先的核心科技,更通过产业链形成了上下游的国产创新产业集结。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
如果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盛瑞传动的创新转型靠的“剑走偏锋”,那么双星集团则靠的是“精进内功”。
9月23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东线采访团来到位于青岛的双星轮胎工业4.0(智能化)产业园,在这里,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的智能生产线改变了大家对于轮胎工厂的传统印象。
9月23日,采访团来到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双星轮胎工业4.0(智能化)产业园,车间里唱主角的机器人让大家开了眼。
提起轮胎工厂,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黑乎乎的烟尘、翻滚的热浪和灰头土脸的工人。但在双星轮胎的工业4.0智能车间里,关节机器人和工人密切配合,如同默契的伙伴互补工作;AGV小车无需人控,自动穿梭运送物料;成品入库,不用工人汗流浃背地搬运,智能化成品立体仓储中,堆垛机器人将一切代劳……车间的智能化程度,超乎采访团记者们的想象。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去产能的重点行业,双星轮胎和很多轮胎厂商一样,经历过行业的冬天,一度陷入困境。是创新挽救了双星——在三年时间里,依靠推进“工业4.0”和“服务4.0”两个生态圈融合建设,双星轮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过去的3倍,产品不良率下降80%,淘汰了60%的落后产能和产品。“去产能不去收入”,双星轮胎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销量、效益持续三年双增长的企业,其中2014年利润增长100%以上、2016年一季度利润增长又实现177%。
“从整个行业来看,不通过自动化、信息化升级提升行业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改变轮胎行业落后的局面是不可能的。”双星集团副总经理李勇博士说。
一路走来,山东传统行业依靠创新脱胎换骨的例子比比皆是。招远的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内首创“1+10”全封闭循环生产模式,将原料豆子吃干榨净,给不起眼的粉丝产业赋予了生机和活力;龙口的丛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能过剩的铝被创新开发出轻量化汽车、特种船舶、过街天桥天桥、铝合金建筑模板等产品,创造新供给让铝材身价倍增……
科技创新给发展新活力,高新技术在海洋在田间“咯吱”有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山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传统行业依靠创新脱胎换骨、涅槃新生,本就带有创新基因的高新技术行业也正“新新”向荣。
9月22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东线采访团的记者们一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被誉为“海洋强国之重器”的科考船队模型。
9月22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采访团记者们为这里实现“海洋强国”而使出的“洪荒之力”感到振奋。作为一家全球瞩目的“国字号”实验室,这里将开展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戴上模拟真实海底状态的VR头显设备,记者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这个设备挺酷的,甚至能清楚看到海洋世界里的浮游生物。” 央视网记者邢斯馨说。
新华网山东频道编辑宋玮说,这里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将加快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为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3%,占GDP比重近三成,海洋经济已成为青岛经济新的“增长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成立将为青岛乃至全国发展蓝色经济和海洋经济提供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
科研创新不仅在浩瀚大洋、在实验室,也在乡间地头、在试验田;科学家也并不全都是身穿白大褂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有头戴草帽、年近古稀的老农民。
9月20日,在位于烟台莱州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站在临近收获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场里,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向采访团记者们讲述了自己44年的玉米情结。44年如一日,千言万语汇聚成一个词——“创新”。
李登海向“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记者介绍研发的玉米新品种。
17岁就开始务农的李登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条影响自己一生的新闻:1972年,美国的春玉米最高亩产达到了1250公斤。“那时我国的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而美国的最高产量却是我们的8到10倍。”李登海说,看到那条新闻后,他给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标: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豪言状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永不言弃的创新。1979年,李登海育出了“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1989年10月,“掖单13号”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2005年,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产纪录;2013年9月29日,“登海618”创下了亩产1151.65公斤的百亩丰产方全国高产纪录……从数据来看,哪个新品种更好?似乎永远是下一个。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李登海仍忙碌在玉米地中,创新研发新品种。“我们目前主要研发生育期短、产量高、质量优、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的新品种。”李登海告诉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登海种业要补齐早熟高产产品这个短板。
李登海说,他喜欢蹲在地里听一种“咯吱”声,“那是玉米生长的声音”。没有对创新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和砥砺坚守,这种代表着发展新活力的美妙“咯吱”声,有谁会注意听、听得见?
理念创新生民生向心力,让现在多有活力就让未来有多美好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行走在山东大地,采访团记者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创新理念已经深入方方面面、深入人心。在山东威海,东部滨海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如火如荼,它能有效解决城市道路“马路拉链”问题,提升城市整体管理水平。今明两年,威海要建设11个地下综合管廊,总长34公里。根据测算,每公里的造价约为8000万元,仅滨海新城管廊项目投资超过31亿元。
将这样一大笔钱“埋”进地下,看不见的“政绩”体现的是城市建设理念的创新,此时的创新,将在多年之后让居住在这里的所有人受益。
9月24日,在青岛地铁集团,采访团记者们感受青岛发展的“地铁加速度”。从1987年青岛开始筹划地铁项目,到2015年3号线北段开通试运行,再到远期规划建设18条线路、400个站点,青岛地铁建设历程将跨越几十年。
在这样一段历程中,早期的规划者和建设者或许有人看不到最终建成时的样子,但我们相信,当28年前,青岛地铁规划落下第一笔时,“创新”这根弦一定绷紧在他们的心中,为了“城市动脉”百年畅通。
虽然目前青岛地铁只开通了10个站,单程仅需19分50秒,但对于青岛城市圈、黄金产业圈的提升作用已经初见端倪。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地铁作为城市交通动脉,是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条件、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一号”民生工程;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地上地下一体发展的“龙头”先导工程;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骨干”基础工程。
2015年12月,《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到2025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产业链实现产值1500亿元。
“此时此刻”是未来的“种子”,创新让“现在”多有活力,就让“未来”有多美好。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孩子就是未来,教育理念的创新,关系着我们所有人的前途和命运。
9月19日,在有着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之称的潍坊一中校园里,满怀朝气的学生们从身边走过,创新活力充沛在每个角落。毕业于此的高二英语教师梁晓冰向采访团记者们回忆起了自己上学时的情景:班里学生满满登登的,后排同学紧贴着后墙壁,“那时我们想办黑板报就得趁课间和放学后,要不根本没有空间。”
9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东线采访团走进潍坊一中,实地探访潍坊市改善“大班额”难题的创新举措。
解决“大班额”问题是山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足民生短板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体现。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到2017年山东省中小学将彻底解决“大班额”问题。在潍坊一中,记者们看到,高一年级几个教室里最后一排到后墙壁有近两米宽的空间,教室不再像以往那么拥挤不堪。数据显示,潍坊一中现有学生5000人,而教学班级多达110个,已提前两年完成山东省解决大班额的要求。
目前,潍坊市开工校舍面积236.69万平方米,处全省第一位;新增学位57708个,占规划新增学位数的29.58%,为解决大班额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舍宽敞了,老师也多了。潍坊市教育局督学韩光福说,潍坊对全市中小学足额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实行“有编即补、退补相当”的原则,其中2015年全市共引进在编教师1872名,2016年落实教师招聘计划2149个。
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从城市建设到基础设施拉动再到教育条件改善,创新理念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民生向心力。
恰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山东的创新发展步伐永不停止。大众网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了解到,“十二五”末,山东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7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2.51%;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69万件,年均增长32.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件;登记技术合同2.06万项,成交金额339.74亿元,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在全国第六位。
“十二五”期间,山东累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147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奖152项,其中9个专利项目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科技奖和专利奖获奖数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目前,山东全社会创新创业环境日趋优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初步形成,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体系不断健全,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开放创新格局加快构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正在全面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