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店因运河而商贸兴盛

··

  自“会通河”开通和船闸兴建后,周家店这个地方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生意人,尤其以紧挨着运河东岸“南北长街”(当地人都叫它“老街筒”)上的店铺最多。

  之所以将这条街叫做“长街”,是因为它确实很长,足足有500多米。街上店铺一个挨着一个,多的让人眼花缭乱,有旅店式饭馆,也有粮店、茶馆,还有药铺等,据说最多时达到了上百家。

  热闹的运河集市。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陈清义/供图

  这些店铺可不能随意布置,它们都有统一的风格,一般是前店后铺,黑灰色木板门,门的一旁悬挂着本店里所独有的“幌子”(即招牌)。“幌子”下站着热情感爆棚的“店小二”,他们一声接着一声地吆喝,“客官,快进来坐会儿!”

  走近店内,正对着门口的不远处,是一个青砖垒砌或厚木板搭建而成的柜台。别看这柜台不大,但其作用却不容小觑。它既可以用来摆放店里所出售的琳琅满目的商品,还能为“站柜台”的人提供“收找钱”的方便。

  当然了,站在柜台后面的那个人,也一定是该店的掌柜或他的近亲。要不谁会傻到,把钱交给一个毫无信任感的人呢?

  总的说来,长街上的店铺都不是很大,也就十来个平方米左右,基本是全家经营。若赶上客多的时节,有些大店也会请一、两个“打杂”的小工来帮忙,按工时的多少来支付给他们薪水。

  老百货铺。阳谷文化馆 李健/供图

  若是前些年在老街上走上一圈,你绝对会爱上这个地方。想想,在漕运鼎盛的年代,船工们在停船靠岸后由石砌台阶拾级而上,然后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是找个小饭馆“搓一顿”,或是喝个茶小憩一会儿,日子是何其的惬意!

  许是因为这些店铺拆之年代去今不远,故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大都还能叫得出它们的名字。

  “当时比较有名字,且开店早、开的时间比较久的‘旅店式饭馆’有张家店、李家店、苗家店、裴家店和孙家店这五家。店铺后头是住宿的地方,前头则用来吃饭,主食有馒头、面条、包子和烧饼等。”

  现年83岁的苗洪晋是村上少有的高龄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眼不花、耳不聋,对这些店铺的名字和它们所售的吃食也记得格外清楚。

  “苗老”说,在这五家店铺中,“张家店”和“孙家店”最有名。

  张家店,又名“张家旅店”,是街上最早有戏园子的店铺。晚上店里不仅能停放大马车,供赶车的人过夜;就连那别处所没有的戏园子在这也格外宽敞,可容纳几百人看戏,生意别提有多红火了!

  孙家店的“烧鸡”是出了名的好吃,味道非常鲜美,是店主用祖传配方烹制的。不仅从运河上来的船工们喜欢吃,就连村子周围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也争着来买,故到上世纪70年代该店还在经营。

  运河上的店铺。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陈清义/供图

  比苗洪晋稍大两岁的苗景生,从小就在运河东岸的长街上居住,对街上的老店铺更是熟悉。

  “粮店比较出名的有三家,它们分别是杜家店、黄家店和刘家店。这些粮店的老板都非常精明,不仅靠出售粮食赚钱,还兼营‘斗斛’生意(即为前来街上买卖粮食的人提供‘斗斛’计量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

  茶馆多也是周家店长街的一大特色,老人们能叫得出名字的有高家茶馆、苗家茶馆、刘家茶馆和罗家茶馆四家。这四家茶馆里烧水基本都用“烟煤”(煤的一种,价格较低,因燃烧时火焰长而多烟而得名)作燃料,风箱吹风。

  村里至今还在流传着的一首民谣,道出了当年茶馆里的情景:“进茶馆,拉得欢,驻了风箱冒青烟;出茶馆,掏水钱,你东我西称兄道弟说再见。”

  店铺上摆摊的商贩。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陈清义/供图

  周家店街上还有许多家药铺,因医术高明所被人记住的有苗记药铺、周家药铺、韩记药铺、高家药铺和“黑子彬”膏药铺。如今,高家药铺、庙记药铺和周家药铺的后人仍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经营着。

  高家药铺旧址。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当年,高家药铺的妇幼儿科在十里八乡很出名。你看,这就是他家药铺的旧址,原为一座小型的四合院,有三间朝东的铺面,大门开在路北。从大门进入院内,里面还有四五间房子。”

  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文化旅游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玉厚,指着长街上唯一一处还保留着黑灰色门板的院落说。

  虽然如今这处院落的格局已被改动的面目全非了,墙体表面也抹上了水泥,但黑灰色门板上镶嵌的那锈迹斑斑地“铁门环”和窗户上钉的红色“十字架”,却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这里过去的辉煌。

  高家药铺锈迹斑斑的铁门环。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高家药铺老式窗户。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高家药铺窗户上钉的“十字架”。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在60年代扩街翻盖房子时,他们就搬到村里去了,现在还开着药铺呢。”王玉厚解释说,他关注周家店的历史有些年头了,就连亲自到村里走访上岁数的人都不下二十余次了。

  后人开的周医生门诊。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老街换新装。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如今若再让你重走一遍老街,估计你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街上已然没了这些老店铺,拔地而起地是一座座在60年代因扩街时新修的民居。2015年为配合“创城”需要,民居外还被喷上了一层白色涂料,全然没了早年的影子。

  但周家店经商的传统并未终止,现今老街上的商户全搬到了村里东西向的中街上。卖吃食的,售百货的,做木材加工的,轧面条的……各类商铺还依然活跃在村民的视线里,只是少了一些古味儿而已。

  倒腾树木。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卖枣糕。阳谷文化馆 李健/供图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