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山体 共商螳螂拳传承大计

··

  大众网教育·海报新闻讯(记者 孙悦琛 通讯员 刘蕾)12月17日上午,螳螂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落户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下午,中国螳螂拳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山东体育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交流和座谈研讨。

与会的山东体育学院螳螂拳顾问委员会专家

  专家教授们交流了多年来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为螳螂拳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崔乐泉报告的题目是《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思考》,从文化遗产概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永无终点的长线工程三个方面阐述了体育非遗的相关问题。崔乐泉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或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传承人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韶钧为大家带来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地域武术拳种与国际化发展》的专题报告,从“为何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也就是宗旨问题、内容问题、路径问题三个方面论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吕韶钧指出,当前世界文化存在着鲜明的同质化趋势,体育也不例外。在这种趋势下一个失去自身“文化坐标”,缺乏文化主体的民族是没有话语权的。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引领高校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武术研究存在着“主体”被“客体”化的趋势、“拳势”被“姿势”化的趋势、“规律”被“效果”化的趋势、“建构”被“解构”化的趋势等问题。武术理论“亚文化”的背后,促使了武术的多元化生存与理论的碎片化建构的趋势日益严重。因此,抢救保护好武术的核心内容和本体理论是武术界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这也是螳螂拳传承所应思考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应从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方面入手,以武术产品为内容,以生活哲学为理念,以文化共享为目标,建立起武术文化生态。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萍向大家分享了五行通背拳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发展的经验,基地自成立以来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紧密合作,始终以继承、挖掘、保护、推广东北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为己任,以增强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为目标,大力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增设课程,普及推广;经费支持,助力传承;搭建团队,协同发展;整合资源,宣传推广;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五个方面分享了建设经验。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曹莉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申报情况、教育部对该类基地建设的定位与追求、孔子射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方案、迅速启动建设的思考等几个方面分享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射艺基地建设的经验。

  专题报告会结束后,各位专家就螳螂拳传承基地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座谈研讨,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为螳螂拳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

  毛德伟代表学校感谢各位专家对螳螂拳传承基地建设的宝贵意见,表示山东体育学院学院将对基地的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从课程建设、科学研究、跨界融合、活动组织等方面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螳螂拳传承基地的影响力、话语权,培养螳螂拳人才,最终服务社会,实现优秀文化共享。

责编:孙悦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