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拾遗⑨:济宁非遗项目搭上鲁南高铁展现魅力

··

  编者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千百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历久弥新,传承至今。在济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运河之水如悠悠岁月般安静地流淌,光阴中沉淀下的文化与技艺薪火相传。传说、戏曲、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绽放,匠心与技艺代代坚守传承。

  每一例“非遗”都是散落在市井民间的璀璨明珠,每一个传承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运河拾遗”系列报道,对济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讲好非遗故事,让非遗“活”得更加精彩。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杜倩

  24日,鲁南高铁“试跑”,本次体验列车上不仅布置了特色旅游车厢,还有专门的非遗传承人通过面塑、扇画等形式展示非遗文化,让体验者感受“齐鲁高铁环游”所途径城市的文旅特色。

  在济宁展示车厢中,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见到今年已经60岁的赵莹,在很短时间内用毛笔在葫芦上画下一朵栩栩如生的梅花。

  赵莹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自己平时不仅在葫芦上作画,在扇子、衣服上也同样可以进行。“从事这个工作已经30多年了,因为喜欢这些手工,有时候一坐就是4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累。”赵莹说,现在不仅仅自己做,还会在小学、老年大学、社区学校进行授课。“很喜欢给她们上课,因为不仅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还可以让老年人找到晚年生活的乐趣。”赵莹说,今天是第一次在高铁上进行展示,感觉很新鲜,也希望传统文化可以像高铁一样“开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非遗传承人陈庆榜用面捏的“多肉植物”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因为外形太过逼真导致很多人都误以为真。“之前见到的面塑大多是生肖,这种‘多肉植物’还是第一次见,感觉很稀奇。”其他地市车厢的相关工作人员说,要把这株“多肉”拍照,带回家给家人一起欣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塑这项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陈庆榜说,在人们的印象中,面塑就是捏一些生肖之类的,时间久了,看得人多了也就不觉得新鲜,只有不断创造新的造型与形象,才会一直不断的吸引人。

  “我现在最小的学生只有三岁,很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祖国的花朵’学习这门传统文化艺术,也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继续发扬光大。”陈庆榜说。

责编:大众网·济宁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