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志愿者丨红色讲述人贾鲁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青岛心

··

  编者按:大众网·海报新闻于2019年11月18日正式推出大型网络公益传播平台——“海报志愿云平台”。“海报志愿云平台”将以短视频的形式分系列长期推出,通过创新的网络公益传播方式,传播齐鲁大地上的红色故事、文化传承、城市文明等方面的好故事、好人物。

  海报志愿云平台第一系列为红色讲述人,他们有的是来自山东各地烈士陵园管理处的专业讲解员,有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志愿讲解员,还有来自学校的“小小讲解员”。他们讲述的红色故事,感人肺腑,饱含正能量。

  海报志愿者——红色讲述人⑪

  大众网·海报新闻11月28日讯(记者 刘晓 黑为冰)大众网·海报新闻大型网络公益传播平台——“海报志愿云平台”今日推出红色讲述人系列的第十一期,由青岛市贾鲁敏为您倾情讲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青岛心》。

  硬韧纯细、不易风化、底色漂亮,浮山顶的花岗岩石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不二之选,背后究竟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工人们又克服了哪些困难,最终才能将“青岛心”矗立于天安门广场之上?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海报志愿者,我是红色讲述人贾鲁敏,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青岛心》。

  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素有“共和国第一碑”的雅号。碑身正面装有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上面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而我今天的故事,就是这块巨大碑心石的故事。

  1949年9月30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要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要有碑心石, 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哪里的石头最合适呢?经过反复的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专家们最终为碑心石锁定了方向—青岛浮山。浮山顶的花岗岩石,硬韧纯细,不易风化,底色漂亮,实为碑心石的最优选择。就这样,1953年3月,青岛料石场正式接到开采通知。

  按照设计方案,为了保证碑心石在运输和雕刻过程中经受磨损,不被折断,这块开采出来的毛坯石料厚度必须达到2-3米,重量将达到300吨以上。在当时落后的采石工艺条件下,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可工人们没有办法,他们先是尝试使用炸药,然而因为无法精准控制用量效果很不理想,怎么办?只能用蚂蚁啃骨头的法子了。所谓蚂蚁啃骨头,就是先根据石碑毛坯所需尺寸,在岩石荒料四周挖出5米多深的石槽,使碑石凸显出来。在碑石底部每隔0.4米左右的距离用钢筋打上通孔,凿进楔子,由几十个工人手持重锤跳进石槽里对楔子锤击。为了保证开采进度与石料安全,工人们常常吃住都在山上,甚至把家安到了工地上,日夜与深山巨石为伴。就这样一锤一凿没日没夜地干了好几个月,300吨的巨石终于被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了下来。

  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把巨石运下山,运到青岛火车站,送上开往北京的列车。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工人们决定还是采用最古老的办法,他们铺设一个移动“铁轨”,以松木作枕木,在上面再满满地铺上一层钢管。在铁轨前后方用推土机当牵引,推动巨石一点点前进。从采石场到火车站,运石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上了房子,老百姓甚至主动提出:拆了自家房子,为巨石开路!短短15公里的运石路,拆了5间房子,走了35天,1953年10月13日,北京西直门火车站鞭炮齐鸣,挂着专列牌子的火车载着这块碑心石,缓缓地驶进了车站。从青岛开采到运抵北京,整个工程耗时七个多月,动用人力7116名。

  如今,60多年过去了,共和国第一碑依旧巍然耸立在祖国的心脏。它不仅拥有一颗火热的“青岛心”,更凝结了老一辈青岛匠人们拳拳的爱国之心。他们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求什么回报,恰如浮山上静默的花岗岩,用平凡的足迹书写着伟大的人生。

  今日山河无恙,已如英雄所愿。当年参与采石和运输的老石匠们大多都已故去,可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那份坚贞不屈的力量,那团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早已融入到了青岛儿女的血脉之中,也正是这份历久弥新的红石精神,正引领和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更加坚定执着,无畏前行!

责编:黑为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