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人讲述阳谷古老药铺的故事

··

  七级是大运河进入聊城境内的第三个大镇,介于阿城和周店两镇之间,原名“毛镇”,后因增设渡口有七级台阶而得此名。来七级古镇,七级街是必去的。在七级街东首的路北的十一间青灰色的铺面房,原是一家狄姓人开的中药铺,叫“春和堂”。如今,在药铺东起第七间铺面的木板门上,还能依稀辨识出“春和药局 开士大吉”八大大字。

  这姓狄的祖先是明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来的,定居于莘县高庙村。不过历史的车轮并没能让他们停止迁徙的脚步。清朝中后期,狄贵馨、狄兰馨兄弟俩走出高庙村。弟弟狄兰馨在莘县城门附近学做生意,哥哥狄贵馨则来到临近的阳谷县城谋生。

  阳谷县熊家是当地有名的商人,名下有有堂号“春和”,经营范围很广,其中就包括“春和堂”药铺。因为狄贵馨曾跟随父亲学过中医,就在熊氏“春和堂”药铺当了一名伙计,继续学习。

  后来,狄贵馨离开了熊氏“春和堂”,挑着担子来到运河沿线比较繁华的七级镇卖药方。因所卖药方灵验,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狄贵馨就在七级街上开了一家叫“春和堂”的药铺。

  狄家中药铺旧址 (七级镇政府 朗会宇/供图)。

  在这期间,狄贵馨经人介绍和七级镇附近一个村庄上的姑娘喜结良缘,就此狄氏的生活慢慢安顿了下来。在狄贵馨年迈后,他的儿子狄金召继承了父业,“春和堂”在当地的名气渐大,尤其是到第三代传人狄大光时“春和堂”达到了一个历史制高点。

  “药铺大约是在乾隆年间建的,最初只有三间铺面。后来到我爷爷狄大光(有四个兄弟、三个儿子和两个徒弟)时铺面就扩大了,建成了一座三进三出外带两个东西跨院的大型四合院。”

  今年已有83岁高龄的狄振生是狄家中药铺主人的后人。虽满头白发,但精神依然矍铄,口齿也相当利索。怕记者年纪小,找不到中药铺每个院落所对应的位置,狄老便亲自出马为我当起了“指路人”。

  狄家中药铺 (大众网见习记者张燕/摄)。

  “这个空的地方就是原来的大门,大门为圆拱门,门板是木头的,有一扎来厚。文革后期分家时,被我侄子给拆掉了。”狄振生指着东起中药铺第六间和第七间铺面之间的空道说,“通过它可直接进入前院。”

  前院是个规矩的小四个院,北面是三间正房,为狄大光坐诊看病之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配房,西侧的三间配房是狄大光三个儿子和两位徒弟学医的地方,东侧的三间配房是狄大光的兄弟们学习的地方;南面是五间铺面(十一间铺面中从东边数第四、五、六、七、八这五间),各自相通,大门左边是两间,右边是三间。

  左侧的两间配药房 (大众网见习记者张燕/摄)。

  “左边这两间是配药、抓药的地方,右边的三间是储存药物的地方。”狄振生继续讲解,事实上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也曾随父亲在这药铺内为患者抓过药,只不过后来因外出求学,而放弃了学医这条道路。

  在前院内有便门直接通往中院和东、西两处跨院。这三座院落,连同后院全是规矩的小四合院。

  东西跨院和前院平行,各有北房三间、东西配房三间,南铺面三间(东跨院是十一间铺面中从东起第一、二、三这三间;西跨院是第九、十、十一这三间)。东跨院是狄大光的兄弟们和家眷居住之所;西跨院是狄大光的两位徒弟和三个儿子及其家眷们住的地方。

  狄家中药铺大门东边的六间铺面(大众网见习记者张燕/摄)。

  中院在前院之后,有北房、东西配房各三间。北房正中的那间屋内供奉着狄家祖先的木牌位;其余两间连同东西配房,这八间房子是狄大光及其父母和家眷们居住的地方。

  穿过中院就是后院了,中院和后院之间也有便门相通。后院也有北房、东西配房各三间,院内居住的是狄大光的祖父及其家眷们。

  “自东西跨院往北,和中院、后院平行的是两处闲园子,园内会种些庄稼,养些鸡鸭之类的,供家里人吃。”狄振生用自己的记忆,为我们还原了狄家中药铺的基本格局,也让我们对这所仅存的药铺有了些许了解。

  狄家中药铺小门 (大众网见习记者张燕/摄)。

  看狄家中药铺有如此大的“排场”,就知道它的主人狄大光也不是等闲之辈。这狄大光对伤寒论有着比较深的研究,曾写过一本书叫《伤寒熟记》(可惜现在找不到了),素有“北狄(狄大光)南毛(毛登岭,家住阳谷县原四棚乡毛庙村,因毛庙村位于七级镇的南面,故称为‘南毛’)”之称。

  在清末民初,狄大光为四李庄的清末状元李孟悦(光绪十五年状元,东昌府区朱老庄乡西四李村人)的母亲治好了病,李状元感恩戴德,给狄老先生立碑两通:其一是“嘉惠均沾”;其二是“懿德可风”。在抗日战争时期,狄大光和肖华交往甚密,曾多次为肖华和抗日将士治病疗伤。到解放战争时,他继续为解放军伤病员治病疗伤,并在“春和堂”药铺的原址上成立了“徐翼县人民医院”(“徐翼县”(1947年7月——1949年8月)也就是现在的阳谷县,为纪念曾住阳谷县抗日民主县长、1944年8月牺牲的徐翼烈士而命名。)

  “徐翼县迁阿城后,我爷爷就去聊城专院(聊城市人民医院前身)当医生去了,于1959年去世。在他死后,我侄子也曾在这里开过一段时间的药铺,大约到1978年就关停了。你看,那墙壁上还有他写的字呢。”

  狄振生指着东起中药铺第五间和第六间之间墙壁上的黑字说,这几个黑字的写法很独特,是其它地方很少能见到。

  狄家中药铺黑字(大众网见习记者张燕/摄)。

  自文革后狄家中药铺就无人经营了,经过这三十多年的时间冲刷,如今只剩下十一间铺面了。但这十一间铺面中,仅有八间还保持着原有的模样,最西边的那三间曾被狄家其它后人转手卖给了镇上的住户,现已被改建的面目全非了。

  橘黄柱子处为其它住户改建的房子 (大众网见习记者张燕/摄)

  和狄家中药铺改建后的那三间房子正对的是一家祠堂,叫“翟家祠堂”(又称“翟家庙”)。这姓翟的在七级镇绝对算得上是大户,“霸占”着一整条老东关街(现叫运河东街)。想必这和嘉庆皇帝的那位授业恩师翟作桢也有关吧!

  因自幼便从这条街上长大,狄振生对“翟家祠堂”的布局也非常熟悉,小时候他还曾到祠堂内“玩耍”过。

  “它占地有半亩多,是个坐南朝北的小四合院。大门有三间开在七级街上,和北门厅相对的是三间南大殿,大殿前有高高的十几级台阶,由台阶进入殿内,能看到里面摆放着翟姓祖先的木牌位。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廊房,正中的两间廊房内也摆放着一些牌位,其余的四间则由看护祠堂的人居住。”

  “翟家祠堂”北门厅 (张燕/摄)。

  据街上的其它老住户回忆,早些年在祠堂大门前还立有石碑,碑文上记载着“翟家祠堂”建于明万历年间。不过,现在石碑没了,就连祠堂也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正殿的房顶已经坍塌了,里面的牌位也不知所踪,倒是门前那两个被风雨洗刷的已经看不出模样的碑座还有些历史的气息。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