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东故事 | 吃“沂蒙煎饼”,话沂蒙干部

··

作者:徐涵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符号,说起山东,第一想到的就是“煎饼卷大葱”。煎饼,是鲁中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家常主食。我出生于沂蒙山区,从小就看人们将麦子、地瓜、玉米、高粱等粮食磨成面,调成糊,上鏊子,摊开烙熟,形成了一张张圆如月,薄如纸,韧如布,味如饴的煎饼,香气四溢却又透着一股子沂蒙人民的粗粝和豪迈。

煎饼做成了经久耐放,三五个月也不变质,如果要出远门,叠上几个煎饼装在行李中,或捆在腰间,可以随时随地饱餐一顿,“晨一饱而达暮”,扎实耐饥扛饿。蒲松龄曾经写过一首《煎饼赋》,里面写道,“煎饼之裨于民生非浅鲜也”,煎饼是沂蒙人民不能割舍的食物,一页页煎饼养育了一代代的沂蒙人,齿间的嚼劲和磨砺多像他们不屈不挠、接续奋斗的倔强。从“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到“风景这边独好”的九间棚,再到“时代楷模”王传喜,沂蒙大地孕育出一批又一批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开拓创新的党员干部,他们劈山凿岭,导沭整沂,改土整地,埋头苦干,踏实肯干,真抓实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改革发展的奇迹。

煎饼看起来其貌不扬,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装饰,摸起来干硬粗糙,却支撑着无数党员干部奋战在生产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上,加班加点,忙的错过吃饭,就喝点白开水,卷点咸菜吃上几个煎饼,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即使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老区人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向往灯红酒绿,不贪图安逸享乐,不奢侈浮华,不腐化堕落,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自觉展示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朴素之美、清廉之美。

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车,冒着炮火硝烟,往前线运煎饼,往后方拉伤员,在孟良崮战役中,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半月内做了5000多双军鞋,烙了15万斤煎饼,因此陈毅将军才动情的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新时代,在全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特质的指引下,党员干部将继续践行群众路线,把人民装在心里,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征服“娄山关”、“腊子口”,闯过险滩和急流,为实现党中央绘就的宏伟蓝图勇往直前。

蒙山苍苍,沂水泱泱。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会为人打上刻骨铭心的底色和烙印,会化作血肉,历经弥久,永不褪色。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