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印记 | 全国保留下来唯一盐运司

··

  大众网5月9日聊城讯 阿城是大运河进入聊城境内的第二个大镇,南面紧挨着张秋,位于运河东岸,因地近古东阿城遗址而得名。大运河的畅通,给阿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繁华。镇上建有文庙、书院,以及坛、庙、观、祠三十几处,并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运司会馆”,这是全国保留下来的有且仅有一处的盐运司。

  运司会馆建于乾隆十三年,由盐商集资而建,为一处两进院落,占地近30亩。如今在后院大殿的房梁上还留有“乾隆拾叁年嵗次戊辰叁月拾捌日辰時阿城盐运司商人创建”的铭文。据说原大门前还有一道几十米长的大影壁,用砖瓦堆砌而成,它的两侧便门上嵌着两块方石,上面用阴文镌刻着“运司会馆”四字。

  “盐运司”、“运司会馆”看到这俩名字,可能很多人会心生疑问。因为“司”一般是由政府督建的官方机构,而“会馆”则是由商人集资合建的民间组织。那同一个地方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这处古建筑到底是由谁建的呢,它背后又有什么样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大殿房梁上有铭文说是‘盐运司’,在更早以前还有个半截的石碑,碑文上也有记载说这是个盐运司。至于为什么它又叫‘运司会馆’,我推测是因为最早这个地方是乾隆年间建的官方盐运司,但它存在时间特别短,也没起到大的作用,后来废弃了就让商人改建成了会馆。”

  阳谷县文管所所长李苑峰解释说,他曾多次和同行专家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最终也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同时出现两个名字。

  盐运司大殿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我觉得叫‘运司会馆’更合适,在古代盐归政府控制,盐商的地位属于官商。所以铭文上写的‘商人’极有可能既是盐商,又是盐运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地方就可能是由官方督建,盐商出资,里面既有政府机构的存在,又有商人休憩的地方,是个集办公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建筑。”

  运河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是最早发现“运司会馆”,并将其申报文保单位的人。1998年,他还在运河流经门前的山陕会馆工作,被文物局抽调去走访运河。“骑着自行车,围着聊城段整条运河走了两个礼拜,走到阿城时就发现了这个地方,当时它还在被当做粮所使用。”

  在李印元撰写的“阿城海会寺考略”一文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在查阅了《上海碑刻资料选辑》后,上面标着有这样一句话:“此所为前宫后殿与会馆二而一也,合庙堂于会馆也。”翻译过来其大意是说,这个地方是官堂和会馆合二为一的一处建筑,照这样说那应该是官督商建的吧!

  鉴于此,咱们这里姑且将它称作“运司会馆”吧!因为当时在阿城镇内的盐商多半是陕西的,故此地又被当地人叫做“山西会馆”,又被称作“南会馆”(阿城旧时有东、西、南、北四个会馆)。

  寻找“运司会馆”可没少费了功夫,它原来的大门已被封锁住了,院墙也在文革时拆掉了,现今归海会寺使用,因此只能由海会寺的大门进入。如果你是第一次去海会寺里面,很难分辨出哪块是“运司会馆”,它占地太小了,仅有的两处院落皆被裹挟在海会寺整片大建筑中。

  运司会馆后院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如果实在找不到,顺着海会寺中殿的院落往西走就是了。不一会儿,就能看到“运司会馆”后院了。后院有三间大殿和两排东西配房,大殿是新修的,门额上还挂着刻有“盐运司”三个大字的匾额,蓝地红边金字,倒是有点清朝建筑的风格。

  走近屋内,空荡荡的没有任何陈设。但房梁依然是原来的构件,而且没有重新涂漆上色,保持着风雨侵蚀后的原貌。据说梁上有玉雕的大象,为白象驼梁,寓意为吉祥。大象是南国的图腾,在北方的建筑中很难看到,可见大运河不仅带来了南北经济的大发展,也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这个匾额是后来放上去的,之前没有。最早这个屋是供奉关公的,因为山西人特别崇祀关云长,所以大殿又被叫做‘关帝殿’。东西配殿供奉的是关平和周仓,不过塑像在‘文革’时被毁坏了。”仁海努力搜寻着脑海中和后院大殿有关的一切,试图为我们还原“运司会馆”最初的模样。

  最初在后院东西配房内也有塑像,东房塑持刀卒立像,西房塑赤兔马和马童。前后院中间为大厅(又叫过厅、客厅)3间,前后开门,其四个角上皆镶有砖雕,换位隶书作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中西南角是“松雪山”,东南角是“高平峰”,东北角是“雨花台”,西北角是“绿霞洲”。

  不过刚复建过的大厅却改了模样,把后门直接给封住了,变成了和后院大殿同样样式的建筑了。这大厅也紧跟潮流,还在里面放了一尊观音,难道是因为来这求“观音送子”的善男信女太多了?

  会馆的前院实际上是一个旧式戏院,正对大厅修在大门上的南层即是戏楼,前为舞台,后为化妆室;东西厢房为上下两层的看楼(看台),四周围一遭,楼楼有相通,叫圈楼(串楼)。因为在海会寺山门外还有一座戏楼,为了便于区分,人们把这个戏楼叫“里戏楼”,寺外的叫“外戏楼”。

  每个春(麦前)、秋(收秋后)两季有两次古庙会。据县志记载,“每会百货云集,买卖兴盛,演戏8天,10余日贸易不绝。”一向负有鲁西盛会之誉。外戏楼是春会,即四月会,演戏多为河北梆子和河南梆子。各行商贩和艺人多是从泰安庙会下来到这里,会期8——12天,一直到收麦,商品以农具为大宗,附近农民都来赶会买割麦镰刀等农具。

  里戏楼是秋会,即九月会,从这里下来去泰安。里戏楼会唱戏12天,连出进半月。两次庙会都是正会4天,由和尚出钱请剧团,同时他们还会向来赶会的商贩收摊子钱。4天过后剧团演出钱,则由商贩摊派,先是买卖较大的客商,然后使包括街里的所有卖吃食的一般小商贩,各包4天,会期延长再由大伙摊钱。

  运司会馆一角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我小的时候还在外戏楼看过戏呢,那个戏楼你离的越近越看不到,远了才能看清。外戏楼是在‘文革’中期扒掉的,跟和尚林被拆的时间差不多。里戏楼在我小的时候已经不能不能唱戏了,看台屋顶上长满了野草,尤其是冬天的时候,风一吹来特别凄凉。”

  从小就在阿城镇长大的77岁老人郭炳庆已经不记得“里戏楼”是什么时候拆的了,但是在1998年陈清义走访运河的时候,这个破旧的戏楼还存在。这么算来,它拆除的时间大约在2000年左右,应该是仁修主持刚开始接手海会寺重修“运司会馆”的那段时间。

  如今“运司会馆”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文革”时没有被夷为平地也是因为一直被阿城镇粮所使用,目前其所有建筑均归海会寺使用,重修工作亦由海会寺主持。除后院大殿和配殿是在原有建筑上重修外,其余的建筑均已拆除,前院大殿和配房为后期复建的,完全没了当初的模样。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