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追逐者——谢立信院士

··

  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眼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潍坊医学院名誉院长,亚太角膜病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等职务。是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谢立信院士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特别在角膜内皮细胞应用理论、感染性角膜病、白内障手术技术改进和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人物,白内障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开拓者,中国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20余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主译和参编书籍30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作为一名医者,77岁的他依然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的第一线,每年还要做近1500台手术。为眼病患者解除疾痛,寻找解决疑难杂症方法的初心从未改变。

  不改初心

  “我从来没有什么成为院士的目标,但是我始终有个追求,就是要做到最好,为眼病患者解除病痛,寻找解决疑难杂症的方法。”从妇产科医生到眼科医生,从潍坊医学院的小研究室到今天知名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从创建青岛眼科医院,到建立山东省眼科医院,中国眼科界唯一的两院院士、国内外眼科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谢立信教授,始终在医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65年,谢立信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潍坊医学院工作。他先是在妇产科工作,半年后,学校决定创办眼科,他与一名建设兵团的炊事班长、一名临时从基础教研室转来的微生物技术员开始了白手创业。面对一只手电筒、一只眼底镜、一张视力表的基础设备和有时一天不见一个病人的窘境,谢立信没有丝毫颓意,暗暗决心要用技术赢得病人、赢得眼科的明天。就是在这样一块狭小的跳板上,面对落后的中国眼科学,他已经开始眺望眼科学的顶峰了。

  “我在潍坊医学院工作了二十多年。我早期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后来能够进入中国工程院,与我在潍坊医学院的工作和我的主要学术成就的形成,在潍坊医学院这个平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谢院士谈到。

  1975年,他创建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将角膜病防治作为研究方向。“条件非常艰苦,一切从头开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我们开始建立起了一个小研究室,就是眼库。”从此,他白天在医院上临床,晚上就一头扎进实验室搞实验。条件简陋,没有资金支持,缺乏实验设备。艰苦的条件并不能降低他科研攻关的热情,1981年,谢立信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它的保存效果达到国际通用产品的水平,价格仅为进口的五分之一。同年,他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一发而不可收,创新的思路如泉水般喷涌。

1976年,在简陋的技术条件下,他成功给三位农村患者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

  1987年谢立信得到美国国家防盲研究会的防肓奖学金,怀揣着400美金来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成为世界顶尖角膜病专家Kaufman教授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并触摸到了国际角膜病领域的最前沿。在那里,谢立信几乎抛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拼命地学习各类先进技术。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发表了5篇论文,两篇被推选到“世界视觉和眼科年会”上宣读。研究所的教授、同学惊叹地称他为“中国来的天才”。两年后,他怀着发展中国眼科学的信念,谢绝导师的盛情挽留,带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眼科技术回国。

1983年9月,以Hogen博士为团长的“美国眼科医师团”一行8人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同台手术

  回国以后的谢立信怀着一腔抱负和创业的激情,他再三斟酌,最后选定交通、通讯、发展前景等各种因素优秀的青岛,作为奋斗的基桩。1990年,在山东省政府、省医学科学院的支持下,他带着自己的一个助手、一个护士来到了当时还是一片菜地的青岛市东部濒海区,白手建立了眼科研究所。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在济南建立了山东省眼科医院,形成向全省辐射的局面。目前,研究所正不断向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科研院所进发。

1992年,谢立信与学校第一批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

  成功不忘桑梓地,回馈学校一片情。2008年4月5日,谢立信教授重返昔日顽强拼搏、奋力攻关的潍坊医学院,并受聘出任名誉院长和首席专家。他作为潍坊医学院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其多年的艰辛努力下,眼科学于1986年成为学校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为潍坊医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谢立信经常回到学校进行交流,指导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近年来,谢立信院士心系学校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做学术报告

  恪守誓言

  “一个农民没有了眼,还怎么劳动、怎么生活?”谢立信最初选择角膜病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就是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患角膜病的绝大多数是农民,是劳作中麦芒、稻穗、玉米叶扎伤眼后没引起注意,导致细菌、霉菌等感染,以致角膜坏死、失明。因此,谢立信数十年来始终将角膜病作为主攻方向,在这一领域心无旁骛、勤耕不辍,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瞩目成就。

  早在1983年,谢立信就在国内首先使用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活体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理与病理学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临床早期诊断标准,并提出了眼库供体角膜活性新的判定标准——“活性密度”的概念,对指导临床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很重要的价值。1989年这项成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中国眼科第一个国家奖。

1984年12月,穿透性角膜移植供体植片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标准的研究鉴定会在学校召开,谢立信作为项目主持人报告该论文,该项目获8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5月,全国第二届眼角膜病讲习班在附属医院开学

1989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中国眼科第一个国家奖

  谢立信及他的团队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针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开展了“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在角膜内潜伏感染的研究”,在此理论指导下的角膜移植手术清除角膜潜伏感染病灶后,复发率从100%下降至10%左右。针对真菌性角膜炎首次发现并提出不同真菌菌种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这是国际上首次就真菌菌丝的生长方式提出的创新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不仅使药物不能治愈的患者得以挽救眼球,而且一次手术成功率达到93%以上,该研究成果被编入2005年版国际权威性角膜病学专著《Cornea》,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共申请了5项国家专利。

  在角膜病创新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方面,谢立信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历经11年研制并开发中国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可供眼内植入的环孢素A缓释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佳药物剂型和用药途径。这些研究得到国家863重大专项等课题的资助并已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针对手术用的眼角膜来源匮乏问题,谢立信一手创建了国内最早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眼库之一——山东眼库,成立于1978年,迄今为止,山东眼库已为中国角膜盲患者提供了万余只角膜供体。2015年,由谢立信主刀的全球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标志着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这次手术中使用的角膜“艾欣瞳”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生物工程角膜,它的应用为众多角膜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目前,谢立信所带领的专家团队正朝着新的创新高峰不断登攀。

  心怀大爱

  2018年5月28日,谢立信在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他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时发表了对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若干看法。他表示,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科技创新大势,在尖端技术、重大命题上发力,在越来越多的“高、精、尖、缺”科技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作为眼科学工作者,要继续引领眼科学事业向高端迈进,为更多眼病患者驱走黑暗,让他们重见光明。”

谢立信为患者实施手术

  据不完全统计,谢立信亲手为数以万计的眼病患者做过手术,最小的只有2个月,最大的103岁。“当我听到他们对我的感谢时,我非常的欣慰,这也是我最大的人生乐趣”。谢立信认为自己的成就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为眼病患者驱走黑暗,重现光明;二是创建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为当地的老百姓解除眼疾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年轻的后辈搭建了一个学术平台;三是到目前为止培养了12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现在这些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中很多已成长为中坚力量,为我国眼科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我创建眼科所的那一天起,我立誓要把眼科医院建设成一所老百姓的医院,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谢立信在医院立下一条规矩:对患者不论贵贱亲疏,一视同仁,决不允许因交不起费用而耽误治病的现象发生。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谢立信接诊的病人最大程度的缩短住院时间,用药时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用国产药的不用进口药,能用低价药不用高价药。他说,“我的患者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许多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有的只剩下一只眼睛,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医生身上。所以,不管你对手术的把握有多大,都必须小心谨慎,从心理上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例手术。有人说我‘觉悟高’,我觉得这是一个医生起码的职业道德,工作就应该这样做。”

  2019年,77岁的谢立信,仍然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的第一线。他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院长,首先应该是专家,眼科医院的院长必然首先是个优秀的眼科医生。他至今仍每年完成1500余例复杂疑难的眼科手术,全国重要的眼科学术会议也经常闪耀着他的身影,他对中国眼科学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提出的各种前瞻性、创新性观点,依然振聋发聩,指引着新一代中国眼科人不断向前。

谢立信展示复明患者设计制作的剪纸作品,以寿桃、葫芦形状勾勒出谢立信名字,以及“明”字寓意光明

  在谢立信教授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付出之后所拥有的名誉、所带来的利益,而在于永不停息懈怠,让人生在实现他人的美好幸福中,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责编:孙悦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