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短视频⑪百年旗袍传承人于仁谦:讲规矩、修内功、传文化

··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0年来,齐鲁大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70年来,你、我以及你我身边的每一位个体,都是这场历史巨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大众网·海报新闻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推出短视频访谈栏目《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听山东人讲他们的山东事儿。

  《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短视频⑪

  百年旗袍传承人于仁谦:讲规矩、修内功、传文化

  大众网·海报新闻11月13 日济南讯 (记者 刘欣)在济南的芙蓉街上,有一家玉谦旗袍店。“旗袍世家数百年,门前圣水芙蓉泉”,门前的这副对联,记录着这是一家百年老店。

  本期《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采访到了百年老店玉谦旗袍的第五代传承人于仁谦。自清代道光年间起,于仁谦的祖辈就开始在济南芙蓉街80号的铺子里,对外承作中式服装,那时候的服装多是长袍、马褂、旗袍。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于仁谦的父亲于承章把服装样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调整为便服、旗袍、大褂、中山装等,因手艺精湛誉满全城。于承章先生对传统的服装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自然就特别重视祖传手艺的后继有人,于是就在孩子们中间选中了从小喜爱裁缝手艺的老四于仁谦重点培养。

  回忆起父亲那个年代,于仁谦向我们介绍说,解放初期,济南市有30多家做旗袍的铺子,光芙蓉街上就有17家,这些铺子的掌柜与他的父亲都是朋友,他从小时候起就和这些师傅们交往,经常会向他们请教做服装的问题,耳濡目染,受影响很深。“那个时候大家都有规矩意识,做一行就是一行,比现在的人要精细得多。现在做衣服的虽然多,但有一些人只学到了皮毛,我都学了60年了,还是觉得自己没学好!”于仁谦说。

  怀着对服装的深厚感情,于仁谦非常重视学习。1982年,于仁谦24岁,在济南服装三厂上班,每月工资只有30块钱。当时中国服装文化函授中心的学习班学费就要200块钱,于仁谦没有心疼,利用一年的时间系统完成了四年的课程。也正是在80年代,于仁谦的父亲将百年祖业交到了他的手上。正式接手玉谦旗袍店后,于仁谦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设计了一套“千人千体经纬立体测量计算法和观测法”,这套手法从以前量体30个尺寸发展到60多个尺寸,使得旗袍及中式系列服装的制作越来越精细。“要懂服装,就要懂人体原型。”于仁谦说。在互联网上还流传着于仁谦说过的另外一句关于旗袍的比喻:旗袍是会哭的。于仁谦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所以经他制作的旗袍,交给顾客时都是一次试穿,无需修改。

  时间流逝,如今济南的芙蓉街上,仅剩了玉谦旗袍这一家旗袍店。老旧的门脸、狭小的空间,比起周边大声叫卖的小吃店,玉谦旗袍太不引人注目。到访门店的顾客,既有熟悉多年的熟客,也有心怀好奇的年轻人。如今,于仁谦大部分时间都在他的工作室里,那张长长的工作台就是他的天地。这些年,有不少名人穿过于仁谦亲手做的旗袍,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口口相传,也有从省外、国外慕名而来的朋友请他定做一件旗袍。为了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旗袍,于仁谦在款式、印花上也做了很多创新。为了能让传统服装文化传承下去,于仁谦给自己的徒弟免费提供食宿,他给徒弟提出要求:要有寻根问底的好奇心,要真诚地摸索、领悟,要有创新能力。“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的。不会穿衣,就丢了文化。服装文化太需要重视了!”于仁谦“固执”地说。

责编:朱肖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