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印记 | 探访张秋古建筑

··

  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海源阁、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即日起,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张秋古称“涨秋”,因地势低洼、秋天易涨水而得名,因后人忌讳“水”字,所以改名张秋。它是大运河进入聊城境内后,雄踞会通河上的第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大镇,最盛之时有9个城门、72趟街和82条胡同,仅寺庙观祠就有40余处,因此有“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的说法。

  保存完好的古张秋镇志 (阳谷文化馆 李健/供图)

  大众网聊城4月25日讯 从阳谷县城出发,驱车往东行约20公里,就来到了古镇张秋。在镇口,竖着一块刻有“张秋运河古镇”字样的黑色石碑。顺着石碑继续前行,便走到了古镇的街道上,街上老旧的青砖瓦房不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回到古代的错觉。

  “赶紧看看吧,就剩这点老玩意儿了。如果再晚上10年,估计什么都看不到了。”抚摸着镇内残存古墙上斑驳的印痕,阳谷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健有些伤感。在这些老墙的不远处,古运河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凝视着它们。

  一踏进古镇就迫不及待地寻访起了古建筑,山西会馆、清真寺、城隍庙、陈家大院……由于历史的变迁,张秋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屈指可数,镇上更是把它们奉若珍宝,一有专项保护资金就维修开来,并准备对外开放。

  “《张秋志》上记载,它在最繁华时有9个城门、72趟街和82条胡同,仅寺院观祠就有40余次处,仅次于临清。”李健缓缓道出了张秋在明清时的繁华,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聊城市旅游摄影协会副会长,极爱走访、拍摄运河沿岸的古村落,试图用镜头留住这些散落民间的古老文明。

  也许是曾走访过多处商人会馆,对其情有独钟。探访张秋古镇的第一站,记者就选择了位于南街村的山西会馆。明代以来,仅山西商人到张秋做生意的就有上百家,并集资在运河西岸筹建了山西会馆,馆内供奉财神、关帝等以祈福发财。

  “这里曾被聊城黄河河务局当做仓库使用,所以保存了下来。”中国运河博物馆馆长陈清义是最早发现山西会馆,并将其申报文保单位的人。1998年,他还在运河流经门前的山陕会馆工作,被文物局抽到去走访运河。“骑着自行车,围着聊城段整条运河走了两个礼拜,第一个就发现了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戏楼(阳谷文化馆 李健/供图)

  如今,沿着会馆外墙走,能看到大殿已经修葺一新的后墙,在墙上还印着“关帝庙”的字样。在大殿的东侧,辟有栅栏铁门,门口立有“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会馆”的石碑。由此门进入,复行数十步,便可看到会馆内的景象。

  它是一座四合院,坐北朝南,北边是三间正殿,东西各有数间配殿,南边的戏楼和大门叠成两层。虽说正在修整,但是院内还是有些衰败不堪,经过岁月的冲刷,大殿和戏楼也略显残破。

  “大殿后墙是在扩街时拆掉的,现在的这个是后补的。”山西会馆不远处,开杂货铺的吕姓老人是山西会馆从破旧到修葺一新的见证人。据老人回忆,山西会馆所在的这条街原叫“三义街”,是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结拜的地方。“以前这还有个衙门,现在盖成了医院。”

  清真西寺大门(张燕/摄)

  出了会馆一路向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厚重的灰色建筑,大门由青砖砌成,呈圆拱状。它的两侧是斑驳的高墙,墙皮大片已脱落,站在墙角下,似乎还能听到它们啪嗒啪嗒掉落的声音。遭受风雨常年侵蚀的青砖裸露在外面,看起来有些触目惊心。

  “这是清真西寺,由展、李、王等27户平民出资兴建,里面有阿訇居住,定期还会召集回民做礼拜。”张秋镇宣传委员王鑫说,他从小就在这长大,早已熟悉了这些带着历史气息的古建筑。

  事实上,西寺的规模很小,是个两进的院落,大殿是重修的。院内有两尊石狮,一个站着,双目凝视着老街;一个躺着,底部不知被谁削去了半个。石狮子的不远处,是寺院的二门,门顶部的砖瓦缝隙里杂草丛生,里面的门扇经过风雨的侵蚀,劣迹斑斑。

  杂草丛生的清真西寺二门(张燕/摄)

  “大殿是在1939年被日军烧毁的,那两尊石狮子是从东寺搬来的,看上去像是明末的,有近500年的历史了。这两个应该是一对,文革时被砸坏了一个。应该呼吁政府再拿点钱,民间捐点钱,把寺院修修,这个东西不是我的,是大家伙的。”看到百年古寺衰败成现在这个样子,阿訇马民泰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从西寺再往北,就是北街村了。据《张秋镇志》记载,清末该村尚存的古迹有城隍庙、玉皇庙、文庙火神庙、运河北水门等不下20多处,而现在仅城下城隍庙大殿、陈家旧宅和运河石桥。

  衰败的陈家大院(阳谷文化馆 李健/供图)

  陈家旧宅,又被叫做陈家大院,在锅市街路东,占地30余亩,青砖瓦房。始建于康熙二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据当地的老人回忆,陈家大院有五个院、一个园子、八个小门,房舍均为飞檐斗拱,方砖铺地,是典型的清代民居大院。

  民国时期,陈家人口大部分外迁,无人修缮,到建国后大院大部分被毁。而如今只剩下几间瓦房,房顶长满了野草,还有一处出现了破洞。前不久,装上了喷有红漆的铁门,虽与整体建筑不协调,但是却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装上大门也就对了,如果不装上,里面的砖头就要被搬完了。”说到这,李健无限感伤,似乎在为一座300年的老宅唱挽歌。

  事实上,关于这座老宅,还有一段让后人传诵的爱情故事。传说有一个陈姓的富商,经大运河运货,在张秋落脚时爱上了一个当地的姑娘,从此就留在了镇上,娶了这个姑娘,并为她建了这座大院。

  城隍庙大殿和东耳房(张燕/摄)

  和陈家大院一样衰败不堪的,还有始建于清代的城隍庙。寻找它可没少费了功夫,它被淹没在一片片两层小楼中,大部分古建筑已经被拆除,现仅存坐北朝南的大殿一座和东耳房三间。

  “四年前这还有块石碑,是清朝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由于没人看管,石碑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偷走了。”李健对石碑印象深刻,他曾数次抚摸过石碑上凹凸不平的文字和经风雨侵蚀过的碑体印痕。

  除了上述古建筑,记者还探访了同属古镇内的东街村和西街村。总体看来,镇上保留下的古建筑已为数不多,但自运河申遗成功后,镇政府对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正逐步加大,准备全部修缮完工后对外开放。

  张秋老宅(张燕/摄)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