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听昆曲 含英咀华入江南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辛然)10月23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和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江苏网承办的“文旅融合看江苏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一行来到苏州,一品“苏”式生活。

  六百年的历史重现

  采风团第一站来到中国昆曲博物馆。被称为“百戏之母”的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距今已有距今已有600年历史。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图为戏台。戏台离地2.6米,两侧为女眷听戏厢房,对面平台为最佳观戏位置。平台内以往供有关公像,因而昆曲亦有表演给神灵看之意。

上图为昆曲博物馆镇馆之宝——流动戏台。戏台为卯榫结构,用时拼装起来,不用时拆解后收入戏箱。

上图为昆曲使用的伴奏乐器,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

上图为昆曲戏服

  丰富严谨,完整精深

  情满则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文化娱乐是用来表达满足、幸福的状态,苏州自古以来的富足让昆曲这一艺术形式诞生并流行至整个江浙沪一带。

  昆曲,融合了文学、戏剧、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于一体,汲取南曲与北曲的精华,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这一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其创作,可谓众星捧月。如汤显祖、李玉、李渔、孔尚任等,他们创作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经典巨作流传至今,不断被后人学习、吟诵。

上图为《牡丹亭》中的一段工尺谱

  昆曲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其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需要结合得巧妙而谐和。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昆曲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因而能被称作“百戏之母”——不断吸收各类戏曲精华、用时打造自身优势,大概就是昆曲传承的奥妙所在。

  昆曲,不仅有阳春白雪,也有市井气息,这种独特的魅力令其粉丝贯穿历史、遍布全国——既有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清乾隆帝这样的高端“庙堂粉”,更有从南至北的闲散“市井粉”。有雅有巧,有柔情有戏谑,都用吴侬软语唱出,配上一颦一笑、身段舞姿,都是一派柔软细腻,熨贴精神;凝神静听,唱腔软糯,如同心灵按摩。

上图为昆曲解说员现场教大家几个简单的手势:莲花指、莲花掌和莲花拳。看似简单的手势,真正做到位并不简单,尤其是“莲花拳”,体现“小拳拳打你胸口”的女性娇嗔动作,采风团几乎“全军覆没”。

  旅游、文化赋能城市活力

  中国昆曲博物馆位于具有苏州古城最美一条街之称的平江路,馆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山西会馆)。平江路,这条原本就热闹非凡的沿河小路因电视剧《都挺好》更是火至全国,成为全国著名网红打卡地。当地人开玩笑称,以前是“来苏州可以逛平江路”,现在是“为了平江路而来苏州”。

上图为电视剧《都挺好》的取景地

  与昆曲博物馆相邻不到百米即苏州评弹博物馆。从两个场馆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室内设计以及人员配备上,尤其是干净崭新的戏台布景、精致的演员服饰等细节中,可以感受到江苏省对评弹、昆曲等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高度重视。

上图为博物馆内一景,令参观者如置身于苏州园林,更如置身《牡丹亭》“游园·惊梦”章节中,听杜丽娘幽怨年华、缠绵春景。

上图为用于昆曲展示的室内戏台,典雅利落、精巧别致。

  为采风团展示昆曲魅力的是苏州昆曲传习所第六代青年演员。在候场时,三位伴奏者轻声言笑,青春四溢;进入正式演奏时,又严肃认真,一番沉浸状态。演出结束后,记者经询问得知,几位伴奏都是90后,最小的是98年,今年才21岁。

上图为昆曲演出伴奏者。

  苏州将旅游与文化无缝对接,赋能城市活力。让昆曲在历经六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光芒四射、传唱至今。

  吴侬软语、温婉江南,都在昆曲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

  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

  

责编:马婉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