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印记 | 运河古镇犹在、钞关要存

··

  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海源阁、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即日起,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张秋运河古桥。 阳谷文化馆 李健 供图

  大众网聊城4月13日讯 聊城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在运河开凿、通航、疏浚和管理等方面,有些广深的内容,形成了独居特色的“运河文化”。

  事实上,“文化”是个特别抽象的概念,“运河文化”是什么?运河博物馆的馆长陈清义说得特别通俗易懂,“‘运河文化’就是指挖运河、修运河、管理运河和运河漕运所带来的一些文化现象”。

  “‘运河文化’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主要是运河本体文物,有运河上的闸、坝、桥梁,运河旁边建古镇、会馆、寺庙、老宅等;非物质的多是以‘口传’、民俗和手工制作等形式存在,你像张秋木板年画、运河秧歌、运河号子和临清贡砖这些都是。”对于“文化现象”,陈清义娓娓道来。

  张秋段运河石桥。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 摄

  先从古镇说起,聊城段运河有多少个古镇呢?在陈清义主编的《聊城运河文化研究》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最主要的是9个。它们分别是张秋、阿城、七级、东昌府、李海务、梁水镇、戴湾、魏湾、临清,其中以临清和张秋最为繁华,在明清时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

  张秋段运河古桥。 阳谷文化馆 李健 供图

  在这些古镇内留存下来的,如今依然有迹可循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计其数。其中阳谷县的荆门上、下闸和阿城上、下闸;临清“运河钞关”和“鳌头矶”这个6个地方,已经连同运河一起成了世界遗产。除此之外,在聊城境内为大家所熟知的还有东昌府区的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大门。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 摄

  山陕会馆,它位于东昌府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虽然整个建筑群已经褪色,但走近细看仍能看出当年财大气粗之显赫。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山门、戏楼、关帝庙大殿等,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山西、陕西两省客商集资兴建的一处会馆与神庙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历时4年,山门、正殿等主体竣工,其后逐渐扩建,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现在之规模。”

  说起会馆的辉煌历史,原聊城文物局副局长孙淮生很骄傲。他说商人之所以选在聊城兴建会馆,是因为这里有运河经过。

  “山陕会馆能够保存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被使用。它的对过是聊城一中,在当时会馆一直被用做这个学校的图书馆和学生宿舍。文革时,学校的师生为了保护山陕会馆,曾把这里的柱子和石碑用白灰抹平,上面写上毛主席语录,以作宣传之用。这样既有力地保护了建筑和文物,也发挥了它的作用。”

  原聊城文物局文物研究室主任陈琨麟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曾多次参与山陕会馆的研究和修复工作。

  山陕会馆在1978年划归文化部门管理后,被辟为聊城地区博物馆。用来征集会馆已经消失的建筑构件、铭文砖、老照片和研究成果等,并在馆内长期展出,使之成为山陕会馆及山西、陕西商业发展史的研究基地。

  如山陕会馆这样因运河而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在聊城境内还有很多。现在,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已被划为文保单位,并在原址上进行了保护。之所以在这里强调山陕会馆,是因为它是聊城“物质文化遗产”再利用的一个缩影。

  运河钞关民国旧照片 临清博物馆 供图

  “‘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也需要被利用。但是如果只谈保护,不谈利用,那也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全面的。因为保护文物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它的作用,文物保护应该包括‘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缺一不可,即‘一保二用’。”

  运河钞关朱红色大门。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 摄

  陈清义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自己的见解。眼下“临清钞关”、“鳌头矶”等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也都在保护上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像“临清钞关”计划在修复完毕后将其建成遗址博物馆,还原钞关内原有的布局,供人们瞻仰、参观和研究。

  “布展以后会对外开放,目前北京档案局有236份皇帝朱批的奏章,都是关于咱们临清钞关的。开放后,会把这些奏章运到钞关内展出。”临清市博物馆讲解员李赛南说,据她介绍此次维修市里拨款200余万,“足以见对钞关的重视”。

  运河秧歌。 阳谷文化馆 李健 供图

  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共有18项,分别有运河号子、运河秧歌、张秋木板年画、东昌木板年画、临清贡砖、山东快书、东昌运河毛笔、东昌刻板印书业、聊城八角鼓、聊城牛筋腰带、临清京剧、临清驾鼓、临清时调、临清琴曲、临清千张袄、临清哈达、临清济美酱园和海源阁藏书。

  临清贡砖。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 摄

  在这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目前发展较好的项目有木板年画和临清贡砖。因为它们属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符合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生产性保护”的理念。所谓“生产性保护”,通俗点讲,就是指既能保护传统的手工手艺不丢失,又能满足人们现在的需要产生经济效益。

  张秋木板年画。 阳谷文化馆 李健 供图

  “目前,我们积极引导‘非遗’项目向‘生产性保护’方面发展。对于那些不适合的项目,像‘山东快书’、‘运河号子’等,我们也再积极整理它的资料,然后用声音、图像、照片等记录下来。”聊城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雷建峰缓缓地说,“政府还是挺重视这一块的”。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