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⑧韩云发:一块黑板见证教育事业发展

··

  编者按:

  当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一个城市的记忆,可以引领人们重温历史。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淄博市委老干局策划推出寻找“共和国同龄人”主题采访活动,通过个人讲述自己工作领域中的特殊记忆,或生活中向好变化的深刻印象,以此展现这座城市70年来的发展变迁。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寻找共和国同龄人”策划报道。

  共和国同龄人⑧韩云发:一块黑板见证教育事业发展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张雪

  白天干着调解工作,晚上抽空编纂村志。今年70岁的韩云发似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用韩云发的话说就是“忙活了大半辈子,闲不下来了”。

  1970年到1990年,韩云发在淄川罗村镇,当了20年校长;1990年到2009年先后在区教育局、区委党史编纂委员会、区委办公室等单位工作,退休后又在般阳文化编辑部任责任编辑……

  教书,撰稿,和文字打交道,近50年来,这位共和国同龄人深耕淄川历史与文化,看着淄川教育一步一步发展,淄川历史文化越来越清晰丰满。

  从木黑板到电子屏 吸粉笔末的日子再不复返

  教育工作,在韩云发的一生中占了一大多半时间。

  “学校啊,变化太大了。”虽然已经阔别教育岗位多年,但在韩云发心中,20年的教学生涯异常珍贵。

  1970年,韩云发从淄博师范毕业后,回到了老家罗村教书。“回去就教了小学,5个班,150多名学生。”于是,21岁的韩云发就拿着每个月8块钱的补助,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我记得,后来一个月的工资是35块5,成家后,闺女也出生了,日子的确过得有些紧巴巴。”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几间平房就是一所小学。“学生坐的长凳子,是从门梁上拆下来的破门板,三四个孩子挤一挤,坐成一排。”

  为了补充学校经费,韩云发经常一边教学一边帮衬着学校办的化学实验基地,带着学生们勤工俭学,制作硫酸亚铁拉到别的地方去卖。“说是实验基地,其实就是学校后面废弃的一间庙。做实验需要稀硫酸,没钱买,亏着一些化工厂给学校免费提供。”

  年轻,力气大,去化工厂拉稀硫酸成了韩云发工作之余的任务。天擦亮就走,下午再赶回来,推着小车一走就是30来里地。“路不好走,稀硫酸用腌咸菜的陶瓷罐盛着。”韩云发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还原着当年小心翼翼推车的姿势,“后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后,‘化学实验基地’就关了,补助多了,大家一门心思都扑到了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虽然艰苦,但韩云发一直以为人师者而自豪。

  “我是一个靠着资助走出山村的孩子,我现在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培养都是社会给的,有知识就想拼命的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书,培养好学生,回报社会。”看着如今教育的发展,韩云发感慨万千,“教学条件好了,教师待遇也越来越好,当年35块5的工资翻了几十番。”

  “那时候黑板小,写了擦擦了写,讲台上全是粉笔末,后来得了腮腺炎取出了一个绿豆粒儿大小的粉笔末结石……”韩云发一边说着一边笑着摸向下巴,“当了大半辈子教师,从木头到水泥再到毛玻璃,现在已经是电子触屏……一块黑板见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厉程,整天吸粉笔末的日子也再不复返了。”

  新时代 文化给发展注入新动力

  白天干着调解工作,晚上抽空编纂村志。退休后的韩云发似乎也没有闲下来的时候,继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思所学记录着新中国的成长。

  “一个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你不了解这块土地的历史,你就很难发展这块土地。”韩云发拿出自己编纂的几本书和杂志,月庄石马、罗村突围记、红色太河……一个个历史与发展交叉的故事呈现在眼前。

  “草房变楼房,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的老人大多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发展。”在整理村志县志的过程里,韩云发就会回到村里,和老人们聊一聊,跟着年轻人在村里瞧一瞧。历时两年,有着70万文字的《淄川县志汇编》出版,后来的30期《般阳文化》又对县志以外的政史做了补充。

  同沐一山水,共享四季春。看着手里刚刚编完的《蒲家村志》,韩云发一脸欣慰,“生活越来越来好,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也会继续给这个地区注入新的动力。”

责编:大众网·淄博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