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⑥张大庆:体育馆从3000座到容纳4~5万人

··

  编者按

  当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一个城市的记忆,可以引领人们重温历史。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中共淄博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寻找“共和国同龄人”主题采访活动,通过个人讲述自己工作领域中的特殊记忆,或生活中向好变化的深刻印象,以此展现这座城市70年来的发展变迁。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寻找共和国同龄人”策划报道。

  共和国同龄人⑥张大庆:体育馆从3000座到容纳4~5万人

  ■大众网·海报新闻 见习记者 毕文倩

  1949年10月1日出生在北京的张大庆是共和国同龄人,因为和祖国同一天生日,因此取名“大庆”。他五岁那年,随父亲来到淄博,从记事起,淄博这座城市就慢慢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张大庆一共在两个地方参加过工作,之所以对体育馆的印象最深刻,源于张大庆对篮球的喜爱。退休后,张大庆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往于各大篮球比赛。

  破旧的厂房连围墙都没有,生产车间温度很高,穿的衣服不一会儿就浸湿了,空气中弥漫着粉尘……1965年16岁的张大庆背起包袱来到了位于东二路上的张店化工厂。“记得有一种浸泡的料叫氯化锌,有一次生产的时候,氯化锌蹦到了我师傅的眼睛里,眼睛几乎失明。”说到这里张大庆很是感慨。工作环境差,危险性大、又是体力活,但就是在这座工厂张大庆第一次接触到了篮球,后来还加入到了工业局的篮球队。

  “那时候的娱乐项目也少,篮球场是大家茶余饭后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一比赛就是人山人海。”在张大庆的回忆中,上世纪60、70年代,篮球运动在淄博很兴旺,大小企业各个厂区都有篮球场。

  买不到正规的设施,就自己焊接篮筐、篮架。每个厂都有自己的篮球队,每年淄博都会举办一次篮球比赛,大都是在夏天。

  “我还记得当时我们队没有正规的篮球,都是用皮条封起来的,直到1968年我们的采购员从上海带回来一只篮球,才有了第一只真正的篮球。”买来篮球的第一天晚上张大庆是抱着篮球入睡的,第二天一早起来就去打。“简直太稀罕了。”对于篮球张大庆有着很多的回忆。

  从3000座的体育馆到4~5万人的体育中心

  没有正规的篮球,没有正规的设施,也没有正规的比赛场地。直到1988年的首届城市运动会计划在淄举办,淄博的体育馆才慢慢开始被修建起来。“体育馆是1983年开始修建,1986年正式投入使用,馆内设置座位3000座,这在当时属于国内很先进、设施很完备的场馆。”体育馆的修建为各项比赛的举行提供了一个正规的场地,即使是这样,在一次比赛中因为场面太火爆,体育馆的大门还是被挤坏了。

  “开馆的第一场比赛就是连续获得5次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对同样是世界冠军的古巴女排的比赛。中古之争,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所有人都想更直观的看到比赛,所有人都想为自己喜爱的队员加油,还有从其他地方专门过来的人。“人太多,座位又不够,真是拿钱买票都买不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体育馆的大门不堪重负被挤坏了。”张大庆笑着说道。

  在后期体育馆又陆续举办了中国男篮、中国女排的比赛,首届城市运动会也成功在体育馆举行,“但是在过去体育馆非赛事是不会对外开放。当时人们的生活观念就是努力工作,没有太多业余生活。”张大庆说。

  现如今,一座现代化的场馆在淄博新城区建成,这就是淄博市体育中心,体育中心有可以坐4~5万人的体育场、有可以容纳6000人的体育馆和有2000座的游泳跳水馆。许多场馆定期向市民开放,人们不用担心买不到票,馆内设施更齐全,涵盖的项目更广泛,篮球这项运动也有了更好的普及。

  通过体育运动寻求健康的生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除了篮球,羽毛球、游泳、网球等体育活动都受到市民青睐。

  “从老体育馆到淄博市体育中心,不仅仅是场馆的现代化发展,更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缩影,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体现。”1997年张大庆从淄博体育馆退休,现在的他,除了参加一些国际的篮球赛事,还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演出,生活过的是有滋有味。

  “芝麻开花节节高,老鼠托木锨,大头在后头”。这是旧时淄博的俗语,意味着日子会越来越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感谢党、感谢国家,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继续为建设我们的祖国发挥余热。”

责编:大众网·淄博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